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2023-05-15 14:10:34 2
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九十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原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
九十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原文:
聖賢言語,神欽鬼服。人各有心,心各有見。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注釋:
聖賢言語,神欽鬼服。
聖賢的言語,一言一行,一詞一字,往往都富含哲理。特別是為此精心組織的語言和文字,都是對「天道,天理,法則」的描述,神鬼都會欽佩和服從。
如果我們聽到或者是看到這些言語文字,以為也不過就是那樣。這就說明我們距離聖賢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更應該反覆的研讀、領會和感悟。
讀不懂沒關係,再多讀幾遍,最好把它記下來。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僥倖能「身臨其境或者說是福至心靈」的感悟到其中的些許道理,就會受益匪淺,甚至是終生受益。
所以,不要讀不懂就不讀。如果是因為讀不懂就不讀,那麼這些未來的可能的受益就會錯失,只不過是這些受益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並不代表這些受益就不存在也不會來。
讀不懂沒關係,按照先賢的指示照做就行了。既然能被後世尊稱為聖賢,必然是有原因的。自己不會分辨誰是聖賢,這麼多年來,總會有人能分辨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聆聽先賢的教誨。因為先賢自有能分辨的人來為我們辨認出來。
理論上來說,現在也有可能有些人是達到了先賢的境界的,但是對我們來說,這個試錯成本就太大了。所以,即便是先賢難免會有些時代的局限性,就可靠性而言,也是比現代的某些人的言語要可靠的太多了。
因為現代的人,難免會有私心。不是說先賢就一定沒有私心,但是先賢的言語文字能流傳千古的,都是經歷過千百年的學者分辨挑選下來的。理論上來說,千百年來的學者也會有所疏漏和判斷錯誤的可能,但是總比自己的分辨要可靠的太多太多。有了這種認知,就能很大程度的避免自己被邪教組織所蒙蔽和洗腦。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各自的思想。即便是相同的思想,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思維模板。所以即便是擁有相同思想的兩個人,對相同的事情都會產生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並且做出各自不同的反應。
心,指的是思想。
見,指的是自己對事情包括對人的見解和看法。
這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就是後面一句話的理論依據。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口說不如身逢。說的是自己跟別人表述不如讓別人自己去體會。
耳聞不如目見。說的是聽別人表述不如自己親身體會。
這不單單是出於誠實誇大欺騙和表述可能不夠準確嚴謹的考慮。還因為,本身,每個人對事情包括對人的見解和看法都不一樣。
因為「人各有心,心各有見」,所以即便是如實而準確的表述,基本上都不會恰好是自己「身逢目見」後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所以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眼見為實的「實」指的是自己「身逢目見」後自己所產生的真實的見解和看法。而不是客觀事實的「實」。
比如說,甲跟我說,乙怎麼怎麼樣,不值得交往和合作。這是甲自己的「見」。
即便甲說的乙的缺點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也不存在表述不當的問題。那也是甲自己的「見」。
因為,很可能會因為甲自己無法忍受乙的這個缺點,所以,他就會覺得乙再有多麼大而多的優點,也是一個不值得交往和合作的人。
但是對於我來說,也承認甲所說的乙的缺點是缺點,而且這個缺點也很大,但是還沒到完全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我依然可以去嘗試的去了解一下乙,如果乙的優點能蓋過缺點,那麼乙依然有值得我去交往和合作的必要或者說是可能。
這就是典型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至於自己真的和乙交往和合作得到的是收益還是風險,這就需要自己進一步的評估判斷和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是另外一回事,在此就不做深入的探討。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這句話雖然是軍事術語。但是延伸開來,能適用於很多的方方面面。
養兵千日。指的是自己知識能力以及人力資源物資資源的積累。
用在一時。說的是自己在關鍵時刻,既有的用又用的上。
比如現在說的比較多的「無效」的「社交」等等,就是說自己的積累用不上。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多的情況就是,不夠用甚至是沒得用。
這些就是不懂或者是沒有深刻的理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句話。但是更多的情況是自己道理也都懂,就是自己沒有自制力沒有毅力,總覺得反正現在也不用,就放棄了「養兵千日」的積累。
另外,這用在一時。就是在未來真的要用的時候,現在並不能準確的計算出需要用到哪一方面。但是,如果只是靠自己什麼都去學和積累的話,且不說自己個人的時間有限和自己的天賦並不是全能的,就算是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學什麼都快,也難免會陷入「博而雜」的境地,並不利於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所以合作的價值就凸現出來。
於是有時候就會讓自己產生一些錯覺。以為公司花那麼大的價錢養閒人,卻捨不得給自己多發一些工資和獎金。
當然,確實不排除真的有養閒人的情況存在,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公司為了「用在一時」而進行的「養兵千日」。
只不過是暫時公司還沒用上,或者是因為用他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而已。
畢竟,公司不是慈善機構,老闆也不是傻子,特別是那些白手起家的老闆。
這些,也是我們應該有所意識的。
不要拿別人是否受到偏愛來確定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別人會被「閒養」,正常情況下,必然是因為他們擁有自己還不具備的價值,只不過是暫時還沒用上或者是用上了自己並不知道而已。
而應該,客觀的評價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從而決定自己的決定和行為,比如說自己是去是留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