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為同性戀呢(究竟何為同性戀)
2023-04-21 02:18:55 2
在親密關係中,友誼和愛情的性別化都是經濟社會變化發展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同性之愛。
如何定義同性之愛
1869年,德國醫生Benkert 提出了「同性戀」這一術語,用來描述同性之間的愛情:對同性的人具有性愛吸引力並持續表現性愛傾向,同時對異性不能做出性反應。但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未產生一個公認的一致性看法,學術文獻中對同性戀定義的差別仍舊很大。
在定義同性之愛前,我們要先思考:界定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標準是什麼? 它們是根據其主觀的心理性興奮取向,還是根據客觀的外顯性行為?
同性戀者的性興奮是指向同性的,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區別只在於所愛對象的不同,即性興奮指向的不同,其戀愛的身心感受及愛的過程都是沒有區別的。因此,我們可以定義同性戀者為「性的興奮和激動指向為同一生理性別的人」。同性戀者的定義明確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定義同性之愛了。
同性之愛從何而來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將同性戀定義為:在正常生活條件下對同性成員持續表現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感情和性愛行為,對異性缺乏或減弱性愛傾向,也可有正常的性行為。
1916年,美國生物學教授迪安•哈默通過研究,得出了同性戀源自染色體末端分裂的結論。
1991年,美國鹽業研究所發現,性中樞系統對同性戀成因具有一定的影響。後來,科學家又論證了同性戀者在荷爾蒙分泌水平上與異性戀者的差異。當今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人的發展是受遺傳與環境二者相互作用的。
個體在幼兒時都具有兩性素質及雙性戀特性,到底發展成同性戀還是異性戀,與個體在成長中的個人經歷有關。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看,只要改變其生活環境或者施以治療,這種情景性的同性戀可以再次轉變為異性戀。
每個人都有愛慕同性的傾向
雖然早期的精神分析學認為,戀母情結引起的移情現象是同性戀的起因,但近來許多人都認為,幼兒時期特殊的母子關係是同性戀的心理動力學原因。男同性戀者的母親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她們與兒子的關係都異乎尋常地親密。性別認同發生於戀母情結時期,這個時期的發展將決定孩子的性取向。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同性戀發展成異性戀的,隨著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出現,人們才慢慢發展成異性戀,但也依然保留著同性戀的遺蹟。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愛慕同性的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