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3000字
2023-08-06 09:37:33 1
第一篇:觀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有感
近日,中央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起很大的反響,成為民警職工工作間隙、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而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截取鄧小平1976年復出至1984年國慶閱兵的時間節點,劇情講述了鄧小平在歷史轉折時期所做的一些大的改革政策,講述了中國的這位偉人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貢獻,是對這位偉人的一生的豐功偉績的讚歌。全劇共分「整頓科教,走向變革」、「實事求是,撥亂反正」、「發展經濟,建設四化」、「百廢待興,城鄉共榮」、「時代先鋒,國際大潮」五個篇章,採用虛實結合的敘事方法,一條實線以鄧小平家庭為主,正面表現改革開放初期共和國的風雲變幻;一條虛線以巫剛、宋佳、印小天等小人物的命運為主,側面講述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以及普通民眾的深刻影響。
作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我們,每當看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歷程和發展時,看到領導人如何不畏困難帶領人民改革開放時,敬畏和激動油然而生。全劇多處演繹讓我感動落淚,有兩處更是直擊心靈:
知青下鄉:鄧小平沒有把下鄉知青看作為普通的勞動力,而是十分看重對知青進行理想教育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給知青以理想,去改造自然,使知青們感到有了奔頭。如果不搞理想,單是讓知青們當個農民,是鞏固不下來的,這樣既鍛鍊了知青的吃苦能力,又為鄉鎮注入先進思想,注入新鮮血液,搞活了鄉鎮建設。今天的我們,沒有吃過當年的苦,不曾體會當年的難,什麼是真正的理論實踐相結合?工作中常說的實踐,是不是單指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在擁有理論的同時,如何先低下身子去實踐,再如何抬起頭搞創新,在看完這段歷史後,這些問題讓我產生了立體性的思考。
恢復高考:1975年,鄧小平開展全面整頓教育,對當時的大學招生方法和教學質量提出批評。他說:「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大學究竟起什麼作用?培養什麼人?有些大學只有中等技術學校水平,何必辦成大學?」「一點外語知識、數理化知識也沒有,還攀什麼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還有問題。」為此,他要求教育部搞一個教育工作匯報提綱,並恢復了高考。高考的恢復,體現了知識在國家發展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主導地位,教育了我們學習是無止盡的,發展需要的是知識、堅持、創新。
改革開放35年,中國在發展、新疆在發展、監獄也在發展。監獄的「外貌」「內臟」都煥然一新,不斷完善了軟、硬體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對服刑人員的監管力度,不斷提高民警職工的素質,這些變化,無不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無不與鄧小平思想環環相扣,磚砌得實,根基才穩,工作做的硬,才有飛躍,作為加入監獄隊伍工作近兩年的我們,不能只求過得去,不求過的硬。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民警的依賴心理在一定範圍內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在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一定要秉承主動出擊、積極解決的理念,不能總習慣於等待領導拿主意、定主張,我們需要傳承並且不能放棄的就是這種勇於擔當、承擔責任、敢於創新的精神,放棄了責任,也就是放棄了實現自己價值的機會。所以說,成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承擔責任,只有責任才能證明你比別人更出色,也只有責任才能讓你在創新的路上走好、走穩。
第二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
最近在與朋友聚會上,多次聽到不同的人推薦觀看熱播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恰逢此時迎來了難得的假期,對於多年不曾觀看電視劇的我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此時此刻,也覺得有必要寫下一點什麼,以此來紀念。
網傳《鄧》劇共48集,號稱總投資1.2億元,參與工作人員達342人之多。在100多天的拍攝周期中,劇組曾輾轉北京、秦皇島、安徽、深圳、雲南、陝西、延安、天津等多地取景,力求還原歷史細節真實。然而,據網絡媒體傳來的消息,雖然拍攝時間不到4個月,但後期製作時間卻長達7個月,光是報送各級領導審查的光碟就超過1萬張之多,可見本朝題材劇「過五關斬六將」審查之嚴。當然這也客觀體現了導演班子創作之嚴謹。
然而,對我而言,最受觸動的是鄧小平「恢復高考」的這一歷史事件,十年「文化大革命」導致我們中國發展步伐的滯後,無數知青的美好未來終於從「夢想」轉化為「現實」,「老三屆」中的優秀人才後來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們中國各領域、各行業頂端的「領路人」,那段時期的無數個畫面,帶給我們的是一份無比沉重的感動,看到時隔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復,心情無比激動,但是,當時的愚昧卻讓人感到那麼一絲窒息。為什麼呢?因為心有餘悸,擔心現在的中國亦步亦趨、重蹈覆轍。
同時,我也開始重新思考:我們祖國的人民曾經能和中國共產黨過苦日子,可是,如今,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為什麼卻開始質疑、開始抗議,不願一起過好日子了呢?當非法上訪、徵地拆遷、城管執法、貪官暴戾、香港「佔中」等等諸如此類的不和諧的新聞一次又一次的充斥著我們的視線時,我都在心裡默默地吶喊、深深地呼籲:國破家何在?我們的同胞好像淡忘了自己的責任,倘若一如既往地仇官仇富、自私自利,中國談何發展、談何富強?
縱觀古今,中國--曾經太平盛世,所向披靡;曾經國強民富,文化昌盛。也曾經閉關鎖國,四分五裂;也曾經內憂外患,屢遭欺凌。但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弊病,何況經歷了多年動亂的中國,我們的祖國崛起需要時間,強大需要積累,昌盛需要支持!今天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中央集體,在國際國內都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喝彩聲。正所謂黨心所向、軍心所向、民心所向,從而匯聚成改革開放、依法治國、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