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句經典(墨子富貴不能淫)
2023-04-20 20:35:28 3
孟軻,中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子輿,亦稱孟子。鄒(今山東鄒縣西南)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早年喪父,家貧。稍長,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中年後歷遊齊、宋、朦、魏等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一生宣傳仁政學說,但未獲採用。
晚年退居故裡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自稱「乃所願,則學孔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主張性善論,認為在人的意識中有一種先驗的善的萌芽,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從抽象的人性出發,引出仁、義、禮、智等道德範疇。認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孫丑上》),將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
提出仁政,「必自經界始」,主張「省刑罰、薄稅斂」,「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讓有恆產者有恆心,」然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
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認為「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視殘暴之君為「獨夫」,人民可以群起而誅之。反對武力兼併,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
倡言「保民而王」,以土地、人民、政事為諸侯之三寶。強調「重民」的目的在於「驅而之善,」使「民之從之也輕,」以緩和階級矛盾。在宇宙觀上,以「天命」為決定自然和社會人事的主宰,說:「《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梁惠王下》);「天下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萬章上》)。
還引《奉誓》的話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萬章上》),試圖把「民心」和「天意」相統一。為傳統的天命論增添了新的內容。
在認識論上強調反觀自省,認為人具有「不慮而知」的「良知」和「不學而能」的良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把認識看作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探素。
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算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盡心上》),把「知天」「事天」看作儘量擴充本心和發揚「善性」的過程,達到「知天」的目的,就是認識的終結。
提出「心之官則思,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表現出重理性輕感官的傾向。重視主觀精神的修養,提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公孫丑上》)。存心養性要達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境界。
在歷史觀上,較全面地論述了英雄史觀。認為,人有「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的區別。「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萬章下》)。英雄豪傑「仁義禮智植於心」,具有高出常人的道德品質,以社會分工為理由,提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膝文公上)。
為階級壓迫和剝削辯護。認為歷史是按照500年一亂一治的規律循環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公孫丑下》)。其學說在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對宋儒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忠實繼承者,有「亞聖」之稱。
著有《孟子》一書,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被尊為儒家經典。
文獻參考——《人類文化遺產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