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檔校對怎樣保留校對痕跡(文稿校對的四種方法)
2023-04-21 13:38:16 1
文檔校對怎樣保留校對痕跡?文稿校對是保證文稿質量的重要環節,需要樹立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也需要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機關文稿校對的四種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文檔校對怎樣保留校對痕跡?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文檔校對怎樣保留校對痕跡
文稿校對是保證文稿質量的重要環節,需要樹立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也需要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機關文稿校對的四種方法。
一、重點校對法
即重點校對標題、邏輯關係、固定用語等關鍵內容。這些地方一旦出錯,將會成為文稿"臉"上的疤。重點校對適合已校對多次或時限要求緊急的文稿。
看標題,統全篇。拿到一篇文稿,先不要急於一頭紮下去、一字一句從頭校到尾,而要先看大標題,再看小標題,大致了解文稿內容後再通篇校對。這樣不僅可以較好地排除標題中的錯別字、序號錯亂等低級錯誤,而且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文稿內容。
看數字,知內涵。文稿中的數字一般都有豐富的內涵。校對時,要弄清楚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才能確保準確性。比如,在一份簡介中,講"××縣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很明顯把"平方千米"的"千"弄丟了,一個縣的面積變成了一棟小樓的面積。
看稱謂,須規範。看文稿中使用的固定用語是否規範正確,多次使用時前後是否一致。比如,黨政機關的稱謂,雖然全稱、簡稱都能用,但一定要規範,不能模稜兩可,更不能自創。像"中國共產黨××市委員會"簡稱"中共××市委",如果寫成"中共××市委員會"就是錯誤的。
看詞意,不混淆。比如,"權利"與"權力","截至"與"截止","起用"與"啟用","制定"與"制訂",等等。這些詞語很容易混淆,校對時一定要分清該用哪一個,決不能含糊。
二、誦讀校對法
即在大致了解文稿內容的基礎上,從頭至尾朗讀。誦讀校對能有效避免校對不深、不細的問題,適用於講話、發言、匯報等類型的文稿。
看語境,不誤用。現在,各級機關起草文稿多用電腦,用哪種輸入法都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錯字或錯詞。比如,用五筆輸入法輸入"濃厚"時,會出現"深厚"和"渾厚";用拼音輸入法輸入"年中"時,很可能會出現"年終"。這些錯誤很多可以通過誦讀來發現。
看句子,避繁冗。誦讀便於校對出文稿繁冗拖沓、句子過長等問題,可以採取添加標點或是把長句變成短句的方法來解決,避免讓人讀起來"上氣不接下氣"。
看習慣,不拗口。要符合領導的語言習慣,特別是要剔除拗口的詞語。比如,"與其與去年全年主要經濟指標比較,不如與去年同期比","與其與"讀起來比較拗口,可以改成"與其和",後面的"不如與"可相應改為"不如和"。一些詞語組合起來雖字面意思正確,讀起來卻不順口,這樣的問題一讀就能發現。
三、"身份"校對法
時刻牢記文稿的"身份",到文中去印證。
看文種,對風格。如果是動員部署類講話,就應該講道理、提要求;如果是調研報告,就應該據事實、提建議;如果是工作總結,就應該講做法、談成效;等等。
看對象,定語言。文稿服務對象的身份決定文稿的語言和站位。我們不能把省領導的講話照搬照抄給市、縣領導,因為身份不同、職責權限不同,所講的內容和強調的重點等都會不同。所以,文稿的語言要符合服務對象的身份,做到不越權、不失位。
看詞句,應時代。文稿用詞用句應該與時俱進,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詞句要換成當下體現新理念的提法。比如,過去用"京津冀一體化",現在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等。
四、沉澱校對法
即把校對過的文稿放上一段時間後重新校對,適合時限要求不緊的文稿。對沉澱後的文稿,應該突出校對以下幾個方面。
看脈絡,要暢通。文稿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沉澱後校對的重點。比如,一篇講項目建設的文稿,主要內容依次為項目意識、破解難題、推進方法和招商引資,但根據人們了解事物的習慣,可以將順序調整為項目意識、招商引資、推進方法、破解難題。
看題文,要一致。就是看小標題是否能說明大標題,各部分內容是否能說明小標題。
看文字,要精練。文字精練是文稿的基本要求。有時我們校對文稿,特別是自己起草的文稿,不忍裁剪、不想較真。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再審視它,能更好地圍繞主題進行校對,剔除冗餘的文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宛西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