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魁綠茶與太平猴魁一樣嗎(綠茶中經典代表)
2023-04-21 12:51:36
太平猴魁最大的特徵便是它的「兩葉抱一芽」,外形扁平而且挺拔,魁偉壯實,色澤蒼綠雲潤,遍身白毫,含而不露。取幹茶入杯衝泡之後,杯中茶如話旗槍傲然獨立,滿杯蔥綠,茶湯杏綠清亮,蘭香四溢,沁人心脾,鮮爽甘美,餘味無窮。
古人稱讚太平猴魁為「共道幽香聞十裡,絕知芳譽亙千鄉」,而它獨特的茶韻滋味醇厚,讓人體會出「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意境,幽情雅意便自然從杯底油然而生了,而人們將這種感受稱之為「猴韻」。猴韻取決於茶葉的品質,要做出上好的太平猴魁,必須要做到「四揀」,一揀山,高山,陰山,雲霧籠罩的茶山為宜;二揀叢,樹木茂盛的「柿大茶」茶叢為宜;三揀枝,粗壯,挺直的嫩枝為宜;四揀尖,鮮葉必須要不斷精選為宜。如此繁複的要求和工序,也難怪做出一斤特級的太平猴魁需要八個人忙碌一天了。
採摘太平猴魁的鮮葉,需要清晨濛霧上山,霧退就要收工。在四月中旬前後,當茶園的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的時候,就是開採的信號。採摘的標準為一芽三葉,開園之後每隔三四天採摘一次,一共可以採摘四次,到了立夏時候就要停止採摘。每一批採摘下來的鮮葉要求嫩度,勻淨度都基本相當。
第一批採摘的鮮葉可以用來製作極品猴魁,而立夏之後採摘的茶葉則不能用來製作猴魁茶,只能改制成尖茶。採摘的時候還要遵守「八不要」原則,也就是:無芽不採,葉片過大不採,葉片過小不採,瘦弱不採,彎曲不採,色淡不採,紫芽葉不採,病蟲葉不採。採摘時,要求採用提手採的方法,不能用手指來掐採,更不能一把捋,要保證芽葉的完整,採下來的鮮葉自然散入在竹簍裡,不能悶,更不能壓,收工之後運送下山,要儘快揀尖攤放。揀尖是太平猴魁製作工藝中一道特殊的工序,茶農要將一芽兩葉的尖頭折下,留下末端1釐米的柄,作為製作猴魁茶的原料。一般來說,揀下來的尖頭長度可以達到5-7釐米,要求芽葉肥壯,勻齊整枝,老嫩適度,葉緣背卷,而且芽尖和葉尖的長度要相齊。這樣才可以保證成茶做到「二葉抱一芽」的完美外形。完成揀尖之後,就要將原料攤放在清潔衛生,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但要求空氣流通,用透氣的竹編盤盛放,攤開的厚度一般在10-15釐米。經過4-6小時的攤放,鮮葉失去了表面的水分,葉質開始變軟,失去了光澤,此時才可以進行加工。
傳統的制茶工藝程序複雜,而且技巧要求高超,對於溫度的控制完全通過經驗來積累,製作工藝費時費力,效率低下。所以目前只有極品太平猴魁才會採用這種工藝,其他品級的太平猴魁都採用經過改良的手工製作工藝,既可以保證猴魁的固有品質,又提高了效率。改良之後的猴魁茶製作工藝包括殺青,理條成形和烘乾三道工序,殺青程序和傳統工藝一樣,需要高溫去除鮮葉的溼度,然後茶工會一根一根用手捋真茶葉,整齊地鋪在特製的鐵紗網盒上,也就是當地茶農俗稱的牽茶,然後用成形機來壓制茶條,讓葉片平伏挺直。經過成形機液壓之後的茶葉看上去更加符合「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捲邊」的傳統外形要求,而且液壓還改變了茶葉表皮細胞組織結果,讓茶多酚等內含物質成分轉化,減輕了茶葉的苦澀,讓口感更佳。
經過理條成形之後,現代猴魁茶會採用烘乾設備來完成第三道工序。特質的半自動烘箱可以一次完成毛烘,足焙和復焙工序。按照加工程序,每次理條後的烘屜都放進最底層,逐層翻烘,到最頂層時茶葉就可以下攤涼了。
「兩刀一槍三尖平,扁平挺直不捲翹,葉厚魁壯色深綠,蘭香湯清回味甜。」每年到了穀雨前後,太平猴魁的追隨者就會來到太平縣追尋最好的猴魁茶,而最好的猴魁茶當然是產於猴坑。作為國禮,太平猴魁清正,鮮活,回甘,悠長,和西湖龍井的色綠,香鬱,味甘,形美一起,構成了中國名茶的風採。想喝猴坑產的猴魁茶,體味到真正的「猴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當地茶農之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猴坑茶葉不下山」,意思是說猴坑所產的猴魁茶不用出門,更不用到市場上就會被搶購一空。這個小小的村落只有20多戶人家,他們的茶園面積加起來不過2000畝,平均每戶每年可以做500斤茶葉,猴坑一年的茶 產量僅有一萬多斤,而茶人愛護品牌,不願意貿然擴大產量,更不願接受外來的鮮葉或者幹茶到猴坑製作,自然也就讓它變得一茶難求了。
如果說太平猴魁是綠茶之中最為獨特的一款,那麼猴坑就是太平猴魁個性最集中和突出的基礎。相對於其他的綠茶來說,人們對於太平猴魁的認識似乎不夠多,對於它的原產地的了解也不夠深入,這也讓它顯得更加神秘。「猴韻」對於茶人的吸引力,茶人對於味道的追尋,讓人們不斷去探索,發現,太平猴魁茶文化精神的審美轉化,也必將逐步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