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物殘缺怎麼修補(文物趣談梳篦梳理頭髮與治理天下)
2023-04-21 15:36:15 2
【文物趣談】梳篦,梳理頭髮與治理天下
文/張衛平「白似瓊瑤滑似苔,隨梳伴鏡拂塵埃。」唐人羅隱的《白角篦》一詩,為我們描繪了古人使用梳篦時的情景。
而在當代,每一個人都用過「梳子」,但「篦子」呢?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不過,在文物大市荊州的許多墓葬裡,都出土過古人梳理頭髮的用具梳孒與篦子。
「梳」與「篦」,在古代統稱為「櫛」。《說文》裡曰:「櫛,梳,枇總名也。」文中的「枇」,就是篦。
傳說,梳子作為梳理頭髮的工具,在中國上古文明時代由軒轅黃帝的王妃——方雷氏受魚骨的啟發而發明創造,最初得名是因為梳子用木頭製作的,所以也被稱之為木梳。
荊楚大地上考古發現的梳與篦,大多是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的,一般為馬蹄形,有木、角、牙、玉和玳瑁等各種材質,齒的疏密不同略有。大多為素麵,有的有圖案或雕刻紋樣。
說到梳與蓖,先說一個小故事。唐玄宗在剛當上皇帝時,決事非常果斷,以致群臣都不怎麼敢說話。鄴郡太守吳兢擔心皇帝主觀臆斷導致決策失誤,便上書道,「帝王之德,莫盛於納諫」「朝有納諫,猶發之有梳」。吳兢建議皇帝多聽聽忠諫,並以只有用梳篦才能梳順頭髮來比喻。而西晉大臣傅鹹也在《櫛賦》裡說:「大才治世猶櫛之理髮也。理髮不可無櫛,治世不可無才。」在這裡,小小的梳篦竟然引申出治國方略。真可謂以小喻大的典範。
據《釋名》所稱,「梳,言其齒疏也;枇,言其(齒)細相比也。」從土梳與篦的實物來看,梳的齒要稀疏一些,而篦的齒更細、密一點。比如,從荊州市沙市周家臺30號秦墓出土的木梳和木篦,長、寬、厚的差別不大,但木梳有齒23枚,木篦的齒則有64枚,幾乎是木梳的三倍。
考古資料顯示,1959年山東寧陽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是中國最早的「櫛」了,距今約6000年。古代製作櫛所用的材料差別很大,既有用玉、象牙和金、銀、銅的,也有用木和動物角的。
玉梳 春秋晚期
玉梳 春秋晚期
長7.7釐米
寬5.5釐米
厚0.5釐米
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目前,考古發現楚國「製造」的梳與篦,有玉、角和木三種。
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1號楚墓出土了一件玉梳,其玉料呈黃色,有少量棕紅色斑紋。體呈長方形,色棕黃,平背,兩側外突,上部正背兩面都以陰線刻變形蟠虺紋,下部有 18 根齒,梳齒尖銳,其中 7 根殘斷,斷面作長方形,梳背面平整,雕琢精細。楚墓中出土的玉梳極為少見,這件玉梳為研究春秋時代楚人的日常生活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自龍山文化晚期始,歷代均有玉梳出土,但其上多無裝飾紋樣。」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皮道堅先生說,「下寺飾紋玉梳的出現,使我們看到楚的玉器工藝的發達,也看到了楚國上層社會對雕鏤藻飾的器物之「文」所表現出來的廣泛愛好」。
無獨有偶,同樣是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叼考古人員從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也出土了一件戰國早期的玉梳。
玉梳 戰國早期
玉梳 戰國早期
長9.6釐米
上寬6釐米
下寬6.5釐米
中厚0.4釐米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件楚系的玉梳,玉料呈灰白色。器邊緣有醬黃色的雜質,齒口略大於梳背,厚度自梳背至齒尖漸減,梳齒較密,共有23枚。齒尖相當銳利,梳背的長度約佔梳長的二分之一強,兩面均雕刻勾雲紋,其周邊還雕刻著密聚的斜線。梳背上端中央鑽一孔,以供穿綬隨身攜帶。
據《禮記·玉藻》記載:「櫛用禪櫛,發晞用象櫛。」禪是一種質地堅硬的白理木。禪櫛是用白理木做成的梳、篦。
古人梳頭髮時,經常用木櫛去除發間垢膩。象櫛是用象牙做成的梳,晞是乾燥的意思。發晞,即使頭髮乾燥,需要用象櫛邊梳邊幹。
楚墓中出土的梳與篦,除了玉器外還有牛角的,比如荊州天星觀2號楚墓出土的22齒角梳,黑色角質,滿髹黑漆,素麵無紋。器形裡馬蹄狀,背較薄,柄上端有一圓形小穿孔,頂部及側部有二道隆脊,邊齒下端內收。
而同時出土的46齒角篦。除了與角梳一樣滿髹黑漆,器形呈蹄狀,背較薄外,在柄的上端呈圓弧形,柄頂部及側面中間內凹,兩邊弧形隆起,柄外框呈竹節狀,框內透雕二鹿,刻畫得栩栩如生,極為傳神,是不可多見的微雕藝術品。篦邊齒下部略內收,齒部略殘。
當然,從荊州的墓葬中出土的大部分還是木梳木篦,且在木製的梳與篦上,大多繪有各種裝飾性的圖案。只是,由於受空間狹窄所限,這些圖案通常畫得比較簡單,以裝飾性的動物圖案為主。
比如,從荊州鳳凰山70號秦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木梳與木篦,秦代工匠用極其簡練的筆法,通過歌、舞、樂三人不同的形象,生動地將歌舞的場景惟妙惟肖地展現在方寸之上。這繪製在木梳上的兩幅漆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形象生動,是秦代漆器之珍品,也是秦代漆器裝飾紋樣的代表作。可見,入秦以後在楚地仍然保留了在梳篦上繪畫的傳統。
歷史的細節,就這樣濃縮在這一件件文物的細微之處,它們像一個個密碼,隱藏著前人的所思所想和所為。
從文獻記載來看,楚人十分重視儀容裝飾,梳理和裝飾頭髮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而從楚墓中出土的漆畫和各式各樣的木俑身上,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楚人不僅將頭髮梳理得潔淨無塵、絲絲相現,而且還編結各種髮髻以美化自己。
楚人要梳理好頭髮,當然離不開梳與篦了。楚人用梳子梳理頭髮,用篦子篦去頭髮上的汙垢。在古代,還有專門從事篦發、梳髻及開臉的美容匠人——「櫛工」。而「櫛」一般與其他梳妝用具一起放在梳妝盒內。這種梳妝盒叫著「漆奩」,在荊州的楚漢墓葬中多有出土。
漆圓奩
漆圓奩
西漢
高11.5釐米,蓋口徑25.1釐米
中層奩高13.8釐米,口徑24.2釐米
底層奩高8.7釐米,口徑24釐米,底徑24釐米
荊州高臺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木胎,卷制,由蓋、身套合而成。奩身分兩層,蓋內頂部和中層中央用朱紅和深藍二色
各繪鳳鳥。底層共分五格,每格內底各繪一隻風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