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權的(慈禧最佩服這位太后)
2023-04-21 07:09:58 3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姓葉赫那拉氏,她是鹹豐皇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慈禧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垂簾聽政達幾十年。
劉娥 (968年1月28日-1033年4月30日),她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宋仁宗趙禎名義上的母親,是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在歷史上,人們常把她與西漢的呂后、唐朝的武后(即武則天)並稱,史書稱她「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祖籍太原,才華超群,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當上皇后後,劉娥常常襄助丈夫宋真宗,宋真宗根本離不開她。他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后必侍隨在旁。宋真宗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娥。
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駕崩,臨死前下詔:「此後由皇太子趙禎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娥裁決政事的權力。
自此,劉娥臨朝稱制。 宋廷朝政的大權,完全落入劉娥之手。劉娥一生,喜歡穿用皇帝的服飾,至死不肯還政於宋仁宗,引得朝野非議。宋代之後,隨著《狸貓換太子》等文藝作品的廣為流傳,劉娥在民間被定格在了狹隘妒忌、殘害忠良,甚至企圖謀奪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
根據《狸貓換太子》,宋仁宗趙禎的母親,是宋真宗的妃子李宸妃的兒子。
李宸妃生下趙禎後,劉娥把李宸妃的兒子偷偷據為己子(劉娥沒有兒子),朝中上下也懾於劉娥威勢,無人敢言,使得李宸妃與趙禎母子一直不能相認。劉娥死後,宋仁宗趙禎生母之謎大白於天下,遂成為宋朝一大奇案。自元代以來,劉娥、李宸妃的故事就被民間戲劇、小說逐漸改編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狸貓換太子》,數百年來,不斷演繹,經久不衰。
慈禧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宋仁宗時期的太后劉娥,為什麼?因為這個女人跟慈禧很相似,都是權傾朝野的太后,都有登基稱帝的可能,都沒有稱帝。
其實,劉娥並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支持自己稱帝的勢力不夠強大,她擔心,強行稱帝的後果自己負擔不起。加上宋朝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強大的文官力量遏制了劉娥的稱帝夢。
在劉娥之前,先說說唯一女人稱帝的武則天。武則天從顯慶五年(660)年二聖臨朝開始,到載初元年(690)年登基,前後用了30年,就算從上元元年(674)年稱天后開始,前後也過了16年,武則天隱忍了多少年才登基的?她在把反對勢力殺的乾淨了,才登基稱帝的。
所以,劉娥雖然貴為皇后,掌握宋廷朝政的大權,但她稱帝的那個政治土壤不存在,劉娥到死都不敢稱帝。
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統治達四十年之久,與武則天和劉娥相比,她的政治手腕的強硬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不敢稱帝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女人不可預聞國政的傳統理學觀念
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婦女在社會中一直處於下層地位。封建思想和宋朝以後中國出現的宋明理學,形成一套嚴格的封建禮教,這些是慈禧稱帝的最大心理障礙。
大清祖制規定,後宮不得幹政。慈禧掌握著中國朝政四十多年,無論是誰都看出來了,慈禧已經違背了祖宗之法。如果自己稱帝了,慈禧違背了祖宗之法不說,恐怕自己以後別想睡上一個安穩覺。
二、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社會形勢
清後期,階級矛盾加劇,加上外部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三、皇位的繼承者眾多,根本輪不上慈禧
要知道,大清朝自打建國以來皇族兄弟對於皇位的爭奪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些人明面上稱兄道弟,噓寒問暖,其實在背地裡都恨不得弄死對方。這些人的爭鬥已經很是激烈了,慈禧太后為什麼還要在碰這缸渾水呢?在一旁看著他們爭鬥,自己從中漁利,這才是官場之道。
四、慈禧沒有子嗣,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還英年早逝
慈禧想,萬一自己哪天過世了?這大清的江山豈不是還要還給愛新覺羅?武則天臨死前,就不得不把江山還給了李家人。
這筆買賣太不划算,自己還是不要犯傻的好。
所以說,慈禧太后不打算稱帝,肯定是有她自己的小算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