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崇拜的巴赫(用孩子熟悉的語言)
2023-05-16 04:12:56
巴赫一生創作了一千多首樂曲,代表作無數。有意思的是,他的孩子和作品一樣數量驚人,20個孩子足以組建一支足球隊。
巴赫很喜歡孩子,他認為孩子最懂音樂,孩子也給他帶來了很多音樂靈感。這位音樂巨匠去世兩百多年後,一部為孩子量身定製的《你好!巴赫》誕生,不僅拉近了孩子和巴赫的距離,也打開了孩子對音樂的無窮想像。
這部多媒體交互音樂劇場由比利時宗左音樂劇團、上海交響樂團、小不點大視界聯合出品製作,10月27日-30日登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連演8場,場場售罄。
《你好!巴赫》劇照
你見過漢堡一樣的夾心舞臺嗎?《你好!巴赫》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舞臺被夾在中間,觀眾席圍在兩側,就像一個大漢堡。
藏身於夜色裡的U型舞臺會發光,布滿了立體的投影。投影裡出現了很多孩子的身影,有的在臥室裡睡覺,有的在書房抄譜,有的在美術館裡發呆。舞臺兩側也坐滿了活潑的孩子。
李泉帥、嚴多加紅衣加身,就像兩隻兔子,蹦蹦跳跳上了場。在距離孩子不到兩米的舞臺上,兩位演奏家奏響了巴赫的9首作品,揭開了巴赫暗藏在樂譜中的天真,詮釋了巴赫音樂中的孩童的一面。
在這個沉浸式、互動式的劇場裡,孩子們反客為主,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他們拍手、跺腳,大喊巴赫的名字,為兩位演奏家打出精準的音樂節拍。歡樂的笑聲灑滿了現場,一個小男孩看得激動,差點衝上臺,被旁邊的媽媽一把拽了回來。
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兩位演奏家還有角色扮演,多了一重演員的身份。
《你好!巴赫》劇照
「我是一個5歲的小女孩。」臺灣姑娘嚴多加性格恬靜,25歲的她一開始很難相信自己是孩子,直到演出前一周,才真正進入角色。
「你就找自己心裡還留存著的可愛小女孩的影子。」中方執行導演陳忌譖引導她,這句話點燃了嚴多加的想像。李泉帥同樣要演一個5歲的小男孩,活潑外向的他也在幫助搭檔進入角色。
和常規音樂會裡的正襟危坐不同,兩人要一邊遊走、一邊拉琴,難度比想像中大得多。
「平時拉琴,我們都是昂頭挺胸,挺直脊背,雙腳規矩。在這裡,全身都得動,還得一刻不停地動。」剛開始,嚴多加總是全身僵硬,經過引導,才慢慢放開手腳。
「只要一走動,很多人就拉不來琴了。」陳忌譖笑說,「他們不僅要走著拉琴,還要演對手戲,忙著和觀眾互動,實在太忙了!」
演戲也是一道難關。在選角階段,比利時導演就對演奏家提出要求:不光要會拉琴,還要願意表現自己。為此,他設置了兩個有趣的任務,讓他們戴上面具拉琴,還讓他們邊拉琴邊講一段小時候的故事,由此來觀察他們是否具有演員的可塑潛質。
「嚴多加不是那麼外向,但是渴望表達自己。」一路走來,陳忌譖眼見她蛻變、綻放,和剛開始完全不一樣了。
「平時演出,我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知道觀眾到底怎麼想。今晚,我竟然看到一個小女孩在和我揮手,太可愛了。」第一次和觀眾這麼近距離地互動,嚴多加很興奮。
對於如何和觀眾互動,陳忌譖只有一個要求:真誠,「別裝別人,你就演自己。眼神千萬不能虛,要真誠地看向觀眾,眼睛像是會說話。」在她看來,演員很脆弱,「掏心掏肺把自己敞開,裸著讓人觀看、讓人評論,很需要勇氣。」
演出現場還來了不少家長,上海交響樂團教育拓展中心主任張毛弟也坐在臺下。作為一個媽媽,她也常常帶兒子去看兒童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人喜歡埋頭刷手機,但在這裡,他們看得也很投入。」
不過,孩子和家長的反應顯然不太一樣。「一開始以為小孩子可能坐不住,結果他們都很坐得住。反而有些大人比較焦躁,很想知道臺上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急需一個說法、一個答案。」上海交響樂團的一位工作人員觀察。
《你好!巴赫》劇照
雖然有故事情境,但你很難給《你好!巴赫》捋出一條清晰的故事線,抽象的它處處是留白,留下豐沛的想像空間。
「這是一個開放題,故事線可以有千百萬條,千人千面。」陳忌譖說,在給孩子做音樂普及時,比利時導演不會用說教的方式去灌輸知識點,「他會給孩子營造一個故事情境,把他們引入這個世界,至於他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其實套個大頭娃娃就能取悅孩子,想讓孩子開心很容易,但是孩子也會思考,不要因為他們是孩子就隨便糊弄。」陳忌譖認為,給孩子最好的藝術作品,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這部劇的編曲、比利時青年作曲家皮耶特同樣認為,孩子對音樂的直覺比成人出色得多,「他們完全有能力鑑賞音樂的品質和誠意,我們要做的只是給到空間,讓他們熱火朝天地玩起來。」
音樂會結束後,一個名為「音樂想像力」的小遊戲把現場推向另一個高潮。嚴多加即興演奏了《天堂電影院》裡的一個音樂片段,問孩子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小女孩在吃棉花糖」「我在拔蘿蔔」「我和我家的小狗在飛」……答案五花八門,色彩繽紛。
「太有畫面感了,完全超乎我的意料。」嚴多加被孩子的想像力打動,發現音樂最動人的地方,正是美麗的想像空間,「千萬不要被局限在一個框架內。」
在《你好!巴赫》,導演、演奏家、多媒體藝術家「師從孩子」、通力合作,用孩子熟悉的語言,讓抽象的巴赫被看見、被體驗。
李泉帥認為,「這場音樂會不僅拉近了巴赫跟大家的距離,更拉近了人對音樂的理解,人對生活本質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