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情懷感悟(讀知青寒冬般年代裡人性的溫暖與希望)
2023-05-17 14:45:43 2
「小姐姐,這部書可以一本本分開借閱不?」
圖書管理員接過去看了下。
「不行。」
「紅樓夢四本書只有一個條碼,不能分開借閱,這三本書有三個條碼也不行嗎?」
「不行。」
「那麼厚的書,十天的時間我也看不完啊。」
「到期可以續借。」
「這麼厚的書,背來背去的不是太麻煩了嘛。好吧,一塊借吧。」
就這樣從新華書店借來了梁曉聲的百萬字長篇小說《知青》。
「人無法選擇家庭出身,無法選擇所處的時代。」但知青歲月卻如一面反射鏡照亮人們之後腳下的路,給人以啟發。
文革時代、知青歲月的生活是殘酷的,許多被扣上帽子承受不住凌辱的文人學者,許多難以忍受艱苦生活的知青選擇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也有許多堅強的人忍受了下來。
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人並沒有停止思考,卻不能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也許一句吶喊都會將自己陷入困境,給家人帶來災難般的後果,所以他們很多人只能將想法深深地埋在心中。但正是因為還有這樣一些有思想的人在,中國就還有希望:中國雖然病了,但只是暫時的。
沈力的父親每次被造反派凌辱後,總是先將臉上的墨汁洗乾淨,將被揪亂的頭髮梳好,將被扯掉的扣子補上,吹著口哨、哼著歌平復自己的心情後回家,為的是不把自己經受作踐的痕跡帶回家,不讓父母、妻子、孩子為之擔憂。那是一個個教授,一位位學者,他們的尊嚴在那些日子裡被肆意踐踏,但他們許多人依然樂觀地面對現實生活遭遇的不幸。看周萍她爸之後是多麼豁達、樂觀,豁達樂觀的背後是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明天生活的滿懷希望。
反觀現在的年輕人,不曾吃過苦,也沒有受過什麼罪,卻動輒懷抱輕生的念頭,有的人因為一場考試而幾近崩潰。與知青歲月的人比起來,我們經歷的這點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呢。人活著不只是為了自己,也不能只為自己活著,還有親人和那些關心愛護我們的人。
90後一代吵吵著自己是最難的一代,房價高、娶媳婦難,一對夫妻贍養四個老人、撫養孩子,但試問,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呢?
「人生只有少數幾件事是值得珍惜的——生命、自由、思想的權利,還有感情、友情、真摯的愛情。」
艱苦的歲月讓讀者看到了知青們平平凡凡而又可歌可泣的愛情,零下幾十度的黑暗中瞎著眼與狼殊死搏鬥的友情。這樣的愛情、友情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更顯珍貴。在寒冬的季節,寒冬般的年代,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希望。
與知青歲月裡日復一日枯燥、貧窮的生活比起來,現在的生活是豐富多彩、富足的。他們看些文學作品都要偷偷摸摸冒著巨大的風險,寫作不敢表露真實的思想,而我們現在卻可以輕易得到、翻閱一部部經典書籍、文學巨著,書寫、暢談自己對人生、生活的感悟以及對明天、未來生活的憧憬。
人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不論自己身處在什麼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天才,至少在自己心中是的,就像沈力痴迷於畫畫,黃偉衷心於寫作。比起他們,如今的社會給予了我們更寬闊的舞臺讓我們展示各自才華。
小說的結尾說他們的青春在蹉跎和風險中過去,但留下了青春的回憶,終生難忘。
我們的青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