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名字來歷(文山地名釋讀)
2023-05-17 18:25:29 2
「文山」地名釋讀
「文山」地名釋讀
文/冉庚文
清康熙時期,為了推進「改土歸流」,於康熙六年(1667 年),在今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一帶,設置開化府。雍正四年(1726 年),清廷重臣鄂爾泰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雲南加快改土歸流進程,大力設置州縣,於雍正八年(1730 年)設文山縣,作為開化府的府治。2010 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決定撤銷文山縣,設立文山市,至此,文山縣存續了 280 年。
清代文山縣第一任知縣徐本仙在任期間,大力興辦教育,修建書院,並於雍正九年(1731 年)撰寫了《修建文山書院記》。在這篇不足 400 字的文章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它對「文山」地名的來歷、「文山」二字的含義、「文山」與「開化」的承接關係、「文山」與「辦學」的關係等,作了精闢的闡釋。從徐本仙的文章中可知,「文山」這個地名,是雍正皇帝命名的:「縣治之設也,在雍正八年春,三省制軍、少保鄂公之請也。文山之名,我皇上實命之。」
徐本仙在文章中,用《易經》中的「賁」和「大畜」兩個卦象,來闡釋「文山」的含義:「取諸『賁』而得『文』之原,取諸『大畜』而知『山』之用,邑之以『文山』名也,詎淺鮮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根據對「賁」的解讀義,可以知道「文」的本來義;根據對「大畜」的解讀義,可以知道「山」的作用,用「文山」來命名這個縣,難道含義是粗淺的嗎?
接下來,徐本仙進一步闡明「文」與「山」的關係。「『賁』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明者文,止者山,火發土凝,日華嶽麗,文在山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根據「賁」的解讀義,「文」所以能成「文」,是因為它講求以禮、法和制度來讓人們明事理、辨人倫。明事理辨人倫的人們都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所以說「文在山也」。這裡的「文」,即禮制教化過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文化和教育。
徐本仙說:「篤實者山,輝光者文。」他認為,顧名思義,在這個剛健堅實、光芒閃耀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學校呢?其實,不論是「文在山也」也罷,還是「山而文也」也罷,「顧茲名焉,烏可以無學乎」,看到「文山」這個地名,怎麼可以沒有學校呢?
徐本仙認為,縣名「文山」是對府名「開化」的接續:「開化,有開必先,臣我多遜,謹厥始歟!」「有開必先」出於《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大意是說,聖人清明在身,氣度志向如神。君臨天下的欲望將要來到的時候,神靈在為之開路的同時必先為之預備好輔佐的賢臣。整句話的意思是:「開化這個地名告訴我們,首先需要得到身邊人的鼎力支持,這裡的人民都願意為我們服務,都十分恭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啊!」徐本仙認為,人民恭順臣服,只是做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他接著解釋:「今復加縣治,名曰『文山』,聲教既訖,華實兼綜,成厥中,要厥終歟!」就是說,現在增設縣治,並命名「文山」,與府名「開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徐本仙既強調地方管理的威嚴,也強調地方教育的重要;既強調做官首先需要的基本條件,也強調做官要善始善終。當然更加重要的是,地方官員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徐本仙在《修建文山書院記》的最後一部分,論述建學校辦教育的過程和重要性,記述了他捐資辦學的直接原因,就是「文山」這個縣名賦予他的崇高使命——「邑初設,餘首肩其任,循名責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初設文山縣,我肩負起首任知縣的責任,遵循縣名精神,我知道我的重要責任就是建書院辦教育。」於是,他捐銀 150 兩,置辦了 6 間義學(即免費學校),置辦了學田,用田租充作學資。
在徐本仙修建書院 200 多年之後,遠望前人捐資辦學的背影,推敲著「文山」這個地名的含義,我們今天有什麼理由不重視學校教育嗎?
來源:《雲南日報》2019年9月6日第12版
作者:冉庚文
選稿:常宏宇
編輯:華麗
終校:白琳蔓
審訂: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