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創作的原創(從文字中尋覓感知當代藝術的捷徑)
2023-04-19 08:00:30 1
《藝術第一眼》封面
《藝術第一眼》,是看藝術的第一眼,也可以是進入藝術的第一步。今天,滬上文藝評論人、文化傳播者觀察者徐佳和的當代藝術評論集《藝術第一眼》在大滬藝術空間進行新書首發式。該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最新出版,是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
當日恰逢由石建邦策展的「一念三千——餘啟平柴一茗」雙個展同期閉幕,兩位藝術家與徐佳和惺惺相惜,是徐佳和書中著墨甚重者。《藝術第一眼》的首發式,既是舊朋新友的滿堂薈萃,也是為藝術界的各路人士架起彼此重新認識的橋梁。
《藝術第一眼》集徐佳和十年之力,名為藝術評論集,卻更似一部文藝隨筆,全書約28萬字,廣大讀者展現當代世界前衛的藝術風貌,描摹了藝術的發展,也描摹了藝術與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交融發展的精神圖景。
那些年,徐佳和幸運地在第一時間通過忘年好友,聯繫到了被傳得沸沸揚揚的美國「贗品畫作高手」「比波洛克畫得更像波洛克」的錢培琛老先生,並作了專訪。因為「一眼假」的徐悲鴻《九方皋》拍出960萬元天價而寫的新聞調查,她幾近拆穿了一個由假畫、假出版物構建起的騙局,卻遭到來自買賣雙方的威脅……
徐佳和(左)與知名報人鄭重
本書由知名報人、畫家文博學者鄭重先生作序。鄭重評價道:「一潭清水,純可見底,而又有著混沌般的不可捉摸。」 徐佳和力求在文章中用通俗的語言,把更深刻的哲學內涵表述出來,力避自我陶醉的夢囈之語,力避用幾個世紀之前視為金科玉律的概念給當代藝術增加幾道光環。她有著自己的見解,但又不把話說絕說死,從而給人留下更廣闊的思索空間。
本書薈萃當代眾多有影響的東西方藝術家、畫家、攝影大師、世界知名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等。他們成長的國度、經歷各不相同,但無不是時代敏感者、藝術傳播者。他們闡述的藝術理念及獨有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影響著中國藝術界。本書勾勒了他們的上海之行以及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也勾勒了上海藝術家在異鄉對於藝術的艱苦探索、對於家鄉的深情回望。
因作者的職業關係,許多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脈絡細節在採訪中漸漸梳理清晰,讀者可了解這些當代藝術大家最主要的思想、成就和貢獻,對各種藝術流派和學說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神韻。作為一名寫作者,徐佳和以文學的寫作方式描繪了當代藝術界的各色人等,以小說的筆法重新構築了藝術界的點滴往事,非虛構寫作的宗旨與斑斕的文採在字裡行間形成了補充,而不是衝突。
徐佳和與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
徐佳和坦言,自己並非學習藝術專業出身,她所有的關於藝術知識的積累全部在於日常海量的閱讀、多年來流連世界各大美術館博物館藝博會上直面藝術珍品真跡的機會,以及與各路藝術專業人士的無礙交流。從最初的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到澎湃新聞,到新民晚報的任職,不同的媒體性質,使她的寫作也從一個較專業化的較深入的切入點開始,向著更廣泛的更大眾的領域拓展。
如果說當代藝術評論的問題在於寫作者用拗口的理論、晦澀的文字作為一種矯飾,把自己打扮得高深莫測,而將大眾拒於千裡之外,那麼在《藝術第一眼》中,讀者所能讀到的,感受到的,是寫作者一顆敞開的心,在她娓娓的文字中,不感覺拘束,不必要掩飾,那可以是一條通向藝術認知的小徑,輕步踏來。(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