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縣城看發展雲和(走進縣城看發展)
2023-04-19 01:14:07 2
走進縣城看發展雲和?經濟日報原標題:青海省大通縣堅持綠色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建設好西寧「後花園」,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走進縣城看發展雲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走進縣城看發展雲和
經濟日報原標題:青海省大通縣堅持綠色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建設好西寧「後花園」
「轉型最艱難。雖然縣域內蘊含煤、石英巖、玄武巖等多種大型礦藏,但為了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只能『忍痛割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青海省西寧市委常委、大通縣委書記劉波說。
森林覆蓋率達43.3%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被譽為省會西寧市的「後花園」。大通縣縣長馬明旭介紹,近年來,當地加快產業轉型,深化工業企業汙染源達標排放整治。嚴格落實林(草)長制,完成國土綠化22.34萬畝。深化河湖長制,湟水流域綜合整治、工業廢水達標治理等碧水工程穩步實施。高質量完成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大通縣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任務,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0.6%。
青海橋頭鋁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老企業,過去以原鋁生產為主,目前正著力打造先進的鋁及鋁加工產業基地。「未來我們將建成電解鋁產能60萬噸、預焙陽極產能30萬噸、鋁加工產能40萬噸、危廢處理能力10萬噸的一流電解鋁企業。」橋頭鋁電公司紀委書記唐正洪滿懷信心。
來到大通縣景陽鎮甘樹灣村豐谷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保吉棟正帶領村民在田間除草。「今年合作社種植甘藍1300畝、蒜苗400畝。現在蔬菜種植技術成熟了,產量也提高了,還打通了廣州、西安等地市場。2021年,甘藍畝產達到了1萬斤,產值超過300萬元,合作社支付季節性勞務費100萬元左右,單日用工最高峰達到200人,鞏固了脫貧成果,增強了周邊鄉村群眾增收致富能力。」保吉棟說。
「2017年,縣文體旅遊局投資100萬元為村裡修建了停車場;2018年,縣財政局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下達扶持資金200萬元;2019年,縣政府為全村208戶村民修建水廁、實施河道治理、修建民俗院落等投資達1246萬元……幾年下來,我們村實施的大小項目總投資超過了5000萬元。」東峽鎮田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魏佔來說,「目前,全村汙水管網建設已完成工程量的50%,旅遊環線建設已經開工。到2035年,以鄉村旅遊為帶動,田家溝村40多項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近年來,位於朔北藏族鄉的邊麻溝村依託東峽林區優越的生態資源優勢,已成為「花海農莊」網紅打卡地,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稱號,實現了從「偏窮亂」向「綠富美」的轉變。2021年,「花海農莊」景區年收入達900萬元,接待遊客50萬人次,鄉村旅遊業得到快速壯大,全村農家院發展到55家,家庭賓館發展到15家,經營戶戶均增收5萬元,全村148戶人家有一半農戶從事鄉村旅遊業,戶均增收1.5萬元,逐步壯大的村集體經濟實現分紅37萬元。
借力東西部協作的春風,如今,以邊麻溝「花海農莊」為中心,當地形成了窵溝片區其他9個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點」的發展格局,「生態鄉村遊」成為都市新時尚。「5年來,窵溝片區鄉村旅遊扶貧產業園的10個村,精準定位發展鄉村旅遊產業,保障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為225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窵溝片區脫貧戶戶均增收1300元,實現了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巨大轉變。」馬明旭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玉宏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申維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