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水石橋的古村(兒時村口的疊石橋)
2023-04-19 15:07:41 1
第七篇
《我家門前的疊石橋》
村附近的石橋邊
不經意聚起了小市場
在江蘇省海門市三星鎮與通州市川港鎮的界河上,曾經有一座小石橋,因橋墩由石條呈「井」字型拼疊而成,被當地人稱之為「疊石橋」。1954年,趙飛出生在了疊石橋附近的疊石村裡,對於這座橋,他至今記憶深刻。
疊石橋概貌
趙飛:「橋頭邊上有個理髮店,有個商店,有個賣(豬)肉的,在南邊有一家人家開了個豆腐店,做豆腐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匱乏,百廢待興。由於距離鎮上的集市較遠,為了換取生活所需的物品和零花錢,附近的村民便將農作物和手工藝品拿到疊石橋橋邊的空地上進行交易,不經意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農工副產品集散市場。在趙飛的印象中,兒時的疊石橋一到陰雨天反而格外的熱鬧。
趙飛:「有時候下雨天,好多農民來不及趕到鎮上去趕集,就在這個疊石橋(附近)躲躲雨,站在廊簷下、橋頭,把家裡的雞蛋、鴨蛋拿出去賣,換一些零花錢。」
受到近代實業家張謇的影響,紡織業在海門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
近代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些傳承了刺繡等紡織技藝的匠人開始製作一些簡單的家織產品拿去疊石橋邊市場或者更遠的集市上進行買賣,貼補家用。不過,當時的物資水平和生產條件有限,從原料生產到製作工藝都十分原始。
大生紗廠的員工們
趙飛:「我們農村開始繡花、繡一些圖案,(工藝)很原始,布上進行印刷的時候還不是用墨汁,用什麼呢?用鐵鍋上的鐵鏽,早上起來用鏟刀刮這個鐵鍋,唰唰唰······那時候(村子裡)早上的景象就是有雞叫、狗叫,(還有)刮鐵鍋的這個聲音。」
橋被拆了
市場卻逐漸走上正軌
1970年,疊石橋被拆除,築成泥壩。雖然橋沒有了,但橋邊的市場並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活躍。每天上午,田邊的空地上都是擺攤的小商販,其中,家紡類產品的規模隨著需求的增多也在逐漸擴大。
早期疊石橋市場
上世紀七十年代,刺有金魚等圖案的枕套深受當地及附近居民的喜愛,甚至成了婚嫁的必備品,當時正在服裝廠當會計的趙飛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他和妻子拿出積蓄,在家旁邊的空地上搭建起簡易的廠房,開始生產和銷售繡品。
刺有金魚圖案的枕套
趙飛:「有些人把這些枕套拿到集鎮上去賣,(也有的)拿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賣,比如蘇州、無錫,我們離上海近,就拿到上海去賣。一對枕套能賺2塊錢或者3塊錢,那時候泥(瓦)工一天的工資只有一塊兩毛。」
趙飛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市場經濟發展的浪潮席捲大江南北,疊石橋市場也告別了「黑市」的身份,走上了正軌。1987年,經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該市場定名為「南通市三星疊石橋繡品市場」。
小市場發展成「國際紡織品集散地」
疊石橋變財富橋
上世紀90年代初,靠著生產和銷售繡品,趙飛的家裡已經蓋起了三層的樓房,站在頂層,趙飛可以看到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疊石橋繡品市場。那時的市場已經有上下三層,建築面積達到了25000平方米,攤位超過了4000個。
趙飛
記者:「當時的繡品大樓是不是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趙飛:「很熱鬧的,生意一直很好,全國各地的人都來採購。當地的青年批發了繡品,打好包,走到了其他地方(去賣),比如武漢的漢正街、瀋陽的五愛市場,到全國各地的農貿市場、紡織品市場去賣。」
趙飛公司的車間
1995年,趙飛註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朋友一起出資在工業園區新建了更大的廠房。這一時期,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疊石橋家紡市場也迅速發展。
趙飛公司的車間
經過多年的培育,疊石橋這座臨時搭建的小橋,已經變成當地居民的財富之橋,曾經的疊石橋繡品市場也已經發展成現在的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成為聞名中外的家紡集散地,形成涵蓋「織、染、印、成品、研發、物流」的完整產業鏈,帶動50多萬人就業。
如今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
趙飛:「這叫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因為市場的發展以後,物流、經濟流、人才的流通……都流通了。全國各地定我們這裡的貨,一般都幾十個小時,發往全國各地。」
如今疊石橋市場三期核心交易區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疊石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18年,疊石橋實現進出口總額30.5億美元,這一數據比2015年的3億美元增加了27.5億美元,漲幅超過了900%,產品遠銷五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來疊石橋採購的外國客商
我家門前的疊石橋,一路從歷史走來,緊隨新中國改革開放,成長成為世界家紡市場上的貿易金橋。
趙飛女兒:「我是1979年生的,1978年正好是改革開放,這40年來我就看著這個市場,從無形到有形,從小到大,從不健全到完善,一步一步看著它成長。」
我家門前的疊石橋,因連接附近的村莊而搭建,最終連通了整個世界。
江蘇明超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徐德娟:「經過這些年的『一帶一路』的帶動,我們設計師還有銷售團隊,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出去了解其他國家的一些背景和喜好,促進我們的產品越來越國際化了。」
一寸新芽上,有盎然的春意;一聲蛙鳴中,有豐收的芳香;一滴露珠裡,有太陽的光輝……一個個家門口的變遷,凝結成960萬平方公裡的蓬勃與興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家門前那座山、那條河、那段路的點滴變化,隨歷史車輪一起滾滾向前,匯聚成浩浩湯湯的時代潮流,為共和國的70年長卷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導《我家門前》,記錄我家門前的昨天與今天,見證共和國的成長和繁榮。
主創人員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 巖
審 稿:劉欽、劉黎
記 者:錢成、姚東明
新媒體:張喬雪
旁 白:白傑戈
制 作:單丹丹
特別鳴謝:南通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