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祖七十二行(七十二行之石工)
2023-04-19 04:14:11 2
石工俗稱石匠,乃是一個十分古老的行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在石器時代,開始了解石頭性能之初,就有了這一行道的萌芽。
自從盤古開天地,人類便與石頭打交道。古往今來,在人類的生存史上,石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貢獻絕不亞於各種金屬。應該說是先有石頭才有金屬,人們正是在利用石頭的過程中才發現金屬的特性,進入青銅、鐵器時代,從而推動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石工這一行業貫穿人類文明史。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水泥的使用並不普遍,各種工農業基本建設的主料仍是石料(頭)。例如農田基本建設、道路路基、橋梁、堤壩、房屋基礎等等。這些石料的獲取,當時都是靠人工,即石工來開採的。
粗木重石,在個人印象中,石工這一行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農村,他們都身強體壯,以男性青壯年為主,沒見過女性石工。
在那年月的故鄉,要開採石料並不簡單。從地質構造來說,人們所取石料是一種沙積石,它的上面往往有較厚的一層泥巖和浮土。泥巖極易風化,十天半月即崩解為細顆粒,再化為一般泥土。所以採石前都先要人工去除浮土(耕作土壤),再打炮眼,裝上炸藥,炸開泥巖並清除乾淨。這些工作煩瑣而不產生效益,一般都會請臨時工來做,這就為鎮上提供了部分勞動崗位。未當知青時曾在石廠(採石場)做過短工,每天人民幣5角左右(議價)。
開採的石料依用途和石質分為石條、石板。這些基料的規格,都來源於用料方的需求及施工的方便程度,太小不經濟,太大不利於搬運、使用。一般石條的長度在1.5m,高寬約0.5m;特殊用途如農村建房的石柱、搭橋的長條石等,長度有可能3至4m或更長。而板材的規格亦如此,一般長不超過2m,寬在1m左右,厚約6至7公分,根據需要裁定,但都有個極限,因為石料缺少韌性。
場地平整後,石工們就會根據既定尺寸彈好墨線,使用手錘和鏨子打上一排小孔,插上鐵楔,再用大錘逐一敲打,使之與主體分離開來。手錘是一種形似斧子、刃口(鈍口)略向後彎曲的工具;鏨子中間是鐵箍,一頭卡上鏨尖,一頭套上一截硬木,硬木箍上一圈牛皮繩,敲打時既快速省力,又避免反彈力傷手及鏨尖移位。
採石工人的技術含量不太高,是一種高體力活,需舉得起20斤以上的大錘。這鐘錘呈六稜形,中間稍粗,兩頭略細,長約25公分,錘把是用趕麵杖粗細小柏樹做成,柔韌有彈性。
蓋時石工師傅雙腳分開站定,瞄準鐵楔位置,雙手用力高舉大錘,口中喊著號子:吆妹兒姨妹喲呵呵呵,嘿咗——!在大錘砸向鐵楔的瞬間,一聲大吼從丹田發出,與鐵楔碰撞之聲混合,很有衝擊的力度,觀賞性極佳,當時就認為這些師傅簡直師呆了。殊不知師傅們付出的體力是何等的巨大,十餘個鐵楔反覆敲砸,直到石頭裂開。20餘斤的鐵錘舉起落下、落下又舉起,得消耗多少體能啊。而且這還是一種經常性的操作,真是難為師傅們了。
鄉諺:「有女莫嫁石匠,天晴下雨都在坡上。」可見石工的辛苦程度。風吹、日曬、雨淋、霜打,概莫能免,但這一行又必須有人來幹;而為了生活,又不缺人來幹。而且這一幹就是數千年,至到現在才被鋼筋水泥解放出來;但鋼筋水泥也是人在操作,一樣的強勞力付出。
以上的石工工作是原料開採,技術含量較高的是精雕細琢的細石加工,即細石工。細石工的門類較多,有房屋修建的基礎安裝,橋梁工程的起拱砌切,大型公共設施的石料裝飾,寺廟神佛、洞窟石像、石獅、各種花飾造型的雕刻,日用石磨、石碓、石槽(碾米用)等一應與生活相關的石工活。這些工作的技術含量都較高,一般都有師傅傳承,及一定的天賦和勤奮,並非三、五幾月的磨練所能勝任。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很多傳承千年的行業、技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或消逝,既讓人欣慰,也有些悵然,每當想起就不禁覺得有點悲涼。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