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周金文(西周登鼎金文象形)
2023-05-02 02:30:13
西周初期食器「登鼎」及銘文拓片(原器已遺)
■河南鄧州 許滿貴
商代晚期沿至春秋早期,鄧國的銅器鑄「登」字;春秋晚期沿至戰國,繁體「鄧」字出現在鄧國的銅器上。這些金文宛若一部徐徐展開的鄧國史,向世人描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魏·曹丕《典論·論文》)
二十世紀30年代,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著錄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就記錄了一件西周初期食器「登鼎」(見圖,原器已遺)。據其記載:該器通高20.4釐米,口徑16.9釐米;圓形窄薄沿,口沿上立耳一對,淺分襠,三條柱足,秀長細高;腹部滿工刻鑄雲雷紋填地、飾外卷角獸面紋三組,內壁鑄銘文二字:左邊為金文「登」字,右邊為象形祭祀「登」字。羅振玉以器定名「登鼎」。
今天簡體「鄧」字和繁體「鄧」字,源自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刻作「登」,上部「癶」字頭(祭祀)、中部「豆」字、下部「兩手」三部分組成。「癶」是兩足向上,表示升階進獻神祇之意;下部意為雙手捧著中間盛滿食物的「豆」,祭祀天地。《爾雅》:「豆,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biān),瓦豆謂之登。」豆登,古代盛器,用作祭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五《豆部》:「豆,從癶、豆。象登車形。」卷二《癶部》:「登:上車也。從癶、豆。」卷六《邑部》:「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從邑,登聲。」明代梅膺祚編通行字典《字彙》:「登,豆象形、相聲,豆即登」。而今見商代晚期、春秋早期的金文「登」字源自甲骨文。
鼎有三根立腿,兩隻提耳,是用來調和各種味料的寶器。盛行於商、周,被視為立國重器、政權的象徵。主要用於煮盛食物或置於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登鼎」銘文左邊為「登」字,右邊為象形祭祀的「登」字,由「癶」、「子」和舉著雙「手」站立的「人」組成。稽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1571頁《子》字釋義:「古以子即幼兒為祭祀之屍,引申之子有祭祀之義,此時子當讀為祀,皆作子形」,「甲骨文卜辭中的象形舉子,以行祭祀之形。」容庚編《金文字典》1860頁收錄10件銅器10 個銘文「子」字,與「登鼎」銘文拓片上的「子」字同類。
解讀「登鼎」銘文,可讀釋為登人祭祀、登氏族徽、登人登氏祭祀族徽。在沒有新的鄧氏族徽發現之前,理應作為鄧氏族徽的標誌。檢索徐中舒編《甲骨文字典》、容庚編《金文字典》收錄的101個「鼎」字,不見「登鼎」上的銘文「鼎」字書寫方法,可見羅振玉以器定名曰「登鼎」。此鼎為鄧氏銅器鑄銘,鄧人舉「子」祭祀的形象,活靈活現在讀者眼前!左邊的「登」字為金文、右邊的象形祭祀「登」字,應是對左邊金文「登」字的象形註解。象形祭祀「登」字,是鄧國鄧人創造的特例象形字。
1964—1972年,洛陽北窯西周初期編號120墓內出土有「登觚」、「登卣」、「登爵」、「登斝」,銅器內鑄銘文曰「登乍尊彝」,故名「登墓」。羅振玉定名的「登鼎」與洛陽「登墓」出土器皆為西周初期,「登」字寫法相類。可知西周早期的鄧國貴族曾棲居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