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餅茶是哪七子(七子餅茶究竟始於何時)
2023-05-02 01:45:02 1
接作者上文《詹英佩專欄:七子餅茶究竟始於何時?七子餅茶的起源考》。雲南茶法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實行,從茶法公布那天起圓茶詞已經出現。七子圓的稱法,在清乾隆年間已有之,從倚邦桓盛號茶莊留下的帳本上來看,乾隆年間六大茶山的茶商們已經在用七子圓名稱記帳。
在雲南方言中圓茶、餅茶並無多大的區別,七子圓與七子餅也就是一個意思,茶法中稱為七圓為一筒,雲南人也可稱作七餅為一筒。
近幾年海外有文章稱七子餅茶名稱是勐海茶廠1957年首次使用,此說法有誤,雲南省檔案館存藏的民國時期佛海茶廠的檔案中,有多份七子餅茶購銷存報表,1940年雲南中國茶葉公司的多份電報中特將七子餅茶定為是普洱茶,範和鈞給雲南中國茶葉公司的報告中也將七子餅茶作為普洱茶的代稱。從雲南省檔案館所藏的佛海茶廠檔案來看,民國初年在東南亞一帶普洱茶與七子餅茶是同一個概念。
七子餅茶從出世起,由於受清政府頒布的「茶法」的管控、監督,在質量上就有一定的保證,加工的農戶或茶號均不敢欺詐朝廷,七子餅茶代表著大清王朝法律的尊嚴,也代表著一定的加工水平和質量,依法管理的產品可信度高。
七子餅茶從亮相至今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和凝練,留下很高的聲譽,已成為普洱茶的歷史品牌,在中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各國的消費者中有很深的信任感和文化情結。
今天,當我們來回顧歷史,追根尋源,不禁要問,當年清政府在頒布雲南茶法時為什麼要選定餅形圓茶,1735年雲南茶法頒布的年代,正是大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清政府已完全平息了吳三桂在雲貴地區的叛亂,雲南的分裂勢力已經剷除,經濟有了復甦與發展,雍正初年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又使雲南的土司制度趨於瓦解,清政府往下要做的便是要加強邊疆的穩固,加快雲南與內地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茶葉是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紐帶。
清政府將圓餅茶定為雲南的法定茶,無疑是有深謀遠顧的,餅茶從外形與加工方法上來看,它融合了中原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它有龍團鳳餅的遺韻,有蒸而團之的技術,是典型的漢文化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結合體。餅茶從加工過程和加工方法上來看比緊團茶(圓球形、南瓜狀)、方塊茶、竹筒茶、柱狀茶難得多,使用的工具也更複雜。
普洱府成立之前,雲南的少數民族並不擅長做餅茶,雲南的少數民族明代已在做緊團茶、竹筒茶,且是茶區的農戶家家戶戶都會做的茶,是地地道道的雲南造法(清政府在定貢茶時選用了緊團茶)。
清政府在頒布雲南茶法時沒有選緊團茶、竹筒茶或其他形狀的茶,偏偏要選定圓餅茶,這無形中已將中原內地的龍團鳳餅與雲南少數民族傳統的蒸而後緊的加工方法作了結合,悄無聲響地便做了一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技術提升的大事。
茶形為圓無疑也含有圓滿平安之意,民族團圓和睦、天下萬事平安,當然也是清政府的祈盼。一塊茶餅包含了清政府對雲南推行改革、同化的良苦用心,也包含了清朝統治者祈盼民族融合、邊疆安寧的願望。
雲南茶法制定後,從乾隆年開始,雲南茶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景象,雲南茶以嶄新的形象,以特有的外形、規裝,像一個衣著漂亮的邊疆女子走出了雲南,走出了南詔故地,走進了京城,走向了大洋彼岸,獲得了名重天下的盛譽,引來了世界傾慕的目光。
七子餅茶,從它出世的那天起就決定了它的尊貴與唯一,因為中外歷史上,用國家法律來規定、來宣布一種茶品的外形、重量、包裝規格,得此殊榮的只有雲南的七子餅茶(七子圓茶),七子餅茶是清代達到國家標準的國標茶。(說明:餅形茶清康熙年間雲南石屏的漢人已會做,但那不能算為七子餅茶。在清代,必須要符合清政府頒布的雲南茶法所規定的重量、數量包裝規格的餅茶才能稱為七子餅茶,餅形茶不等於七子餅茶,否則七個龍鳳團餅相加也要算七子餅茶了)。(未完,本文節選自《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作者:詹英佩)
關於普洱茶衝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