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納入集中安置點建設範圍(這裡是一座溫馨的避風港)
2023-05-02 09:21:43
已納入集中安置點建設範圍?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晨 蔣曉芳 通訊員 李建周 李丹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已納入集中安置點建設範圍?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已納入集中安置點建設範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晨 蔣曉芳 通訊員 李建周 李丹丹
7月25日,記者來到淇縣汛期群眾臨時安置點——淇縣職業中專、淇縣一中,探訪群眾安置情況。
安置點的大門口處,物資救援車輛進進出出;大門內,一件件礦泉水、一箱箱食品等救援物資隨處可見;房間內,群眾一日三餐有保障,生活用品發放俱全,生活井然有序。
一日三餐有熱乎飯,住處有空調,群眾心存感激
淇縣職業中專是人數最多的安置點,目前,安置著淇縣西崗鎮10個村1700餘名群眾。
中午,正值午飯點兒,村民們正在吃飯。「今天是燴菜,味兒不賴!」西崗鎮閆村村民介文波說,「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熱乎飯,心裡感覺特別溫暖。」談起21日那天撤離時的情景,他眼睛有點紅,「幸虧村幹部挨家挨戶敲門通知讓撤離,不然再晚點兒可就危險了,現在家裡的房子都塌了」。
「出來的時候慌慌張張,啥也沒帶,到這兒後,每家都領了被褥,還領了香皂、牙膏等生活用品,可齊全了。」「出來的時候就穿了一身衣服,到這兒又領了換洗衣服。」「村幹部和相關部門的領導,每天到俺這兒巡查好幾遍,噓寒問暖。」……說起安置點兒的生活,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說。
在淇縣一中安置點,各個教室被騰出來,供群眾入住。
下午1時,轉移的群眾剛吃了午飯,正在教室裡休息。記者隨機進了幾個房間,有的村民圍坐在防潮墊上聊天兒,有的村民躺在課桌拼成的「床」上休息。「屋子裡空調、電扇啥都有。」西崗鎮大李莊村村民王瑞琴說。
採訪時,村民們除了對家園被洪水衝毀的惋惜外,更多的是向政府表示感謝。「有問題隨時找領導,馬上都給解決。」西崗鎮臥鸞村村民於麗敏說,「感謝黨和政府,真是為老百姓辦實事。看他們一個個累得顧不上吃和睡,俺們都覺得心疼。」
志願者送飯、搬運物資、維護秩序,現場井然有序
在安置點,除了群眾,還有一群志願者穿梭其中,幫群眾搬運救援物資、協調生活用品、提供生活服務等。
「快過來,把這些被褥給群眾搬上樓!」在一輛救援物資車輛旁邊,隨著一名志願者的招呼,周邊瞬間圍過來四五個志願者,爭搶著把車上的物資一趟趟搬運到樓上。
「今天中午,我送來了6大鍋燴菜,可以讓200名村民吃上熱乎飯!」閆村村民閆照虎在縣城開了家飯店。這次他家裡、店裡都遭了水災。「昨天用了一天時間把飯店清理乾淨,今天早起6點就起來買菜、做飯,終於趕在中午把飯送了過來。看到鄉親們吃得高興,我覺得再累也值。」閆照虎說。
「我們又接到了一批被褥,你們有需要的人可以和我聯繫。」一名志願者到群眾中諮詢。
…… ……
這些志願者中,有暑期的大學生,有退役軍人,有附近的居民,年齡最小的僅有8歲。「為受災群眾提供場地和服務,我們義不容辭。目前,我們已經有160餘名教職工和200餘名學生自願加入到志願者隊伍。」淇縣職業中專校長王金安說。
採訪時,不時有救援物資車輛進入安置點,為了搬運物資,志願者們個個汗流浹背,卻沒有人停下腳步。「我是一名退役軍人,曾參加過11次抗洪搶險,如今我的家鄉受了災,我更不能袖手旁觀。」志願者郭彥光是淇縣一家眼鏡店老闆,他帶著店員主動參與到志願服務中,在他的感召下,100多名親朋好友也加入了進來。
志願者的隊伍仍在繼續壯大。在安置點的門口,記者看到,不時有愛心人士跑來,自願加入志願者團隊。「家鄉受了災,我正好在家,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大一學生陳飛告訴記者。
多部門聯合,為群眾生活保駕護航
「有啥需要儘管給我們提啊!」「不要喝生水,注意安全,保重身體!」……在安置點,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24小時堅守,為群眾提供後勤、醫療、物資等服務保障。
為保證安置群眾的安全,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感受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在淇縣縣委、縣政府的部署下,淇縣民政、教體、公安、衛生等多部門聯合成立了臨時安置點工作組,下設醫療保障組、秩序維護組、後勤保障組、物資供應組4個小組,全方位為群眾生活保駕護航。
「我們在安置點安排了醫生,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防疫部門每天早晚對安置點進行兩次消殺。物資供應組負責群眾衣物、被褥、生活用品等物資的收集、採購和發放。後勤保障組保障讓群眾一日三餐吃上熱乎營養飯菜等。」淇縣民政局副局長李燕齊說。
李燕齊告訴記者,安置的群眾很多是老弱病殘,服務難度比較大,「每天我們4個小組還要開一次『碰頭會』,將收集的群眾意見進行研究解決,最大努力做到讓群眾滿意」。
編輯:蔣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