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參保繳費明細有哪些(個體參保繳費分9檔)
2023-05-01 20:07:29 2
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參加我市城鎮個體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人員(簡稱「個體參保人員」),在職的有25萬多人,退休的有11萬多人,每年1月,我市都會根據省人社部門的安排,調整個體參保人員的繳費基數,今年也不例外。
2021年度的繳費基數公布後,仍有很多市民諮詢繳費標準、扣繳方式、補繳等內容。
1月27日,帶著市民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市人社局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員。
個體參保繳費分9檔
對於參保本人的繳費基數和繳費標準,市民最為關心。
據介紹,目前,按個體勞動者辦法參加和接續基本養老保險關係的人員,可以在全省上一年度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60%、70%、80%、90%、100%、150%、200%、250%、300%,9個檔次中選擇適當的繳費基數。
2021年度全省上一年度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1440元,為此,今年的個體參保人員繳費標準,也發生了變化。
這幾個時間段要記住
「我記錯繳費時間了。」
「上個月忘記繳費了,下個月補上,可以嗎?」
市社保中心經常會接到市民類似的諮詢電話,為此,提醒大家記好幾個時間段。
每月10日前,市區個體參保人員應將應繳納的保費,足額存入籤約的本人龍江銀行卡內,因為每月10日,市社保中心會生成當月個體養老保險費收繳計劃,每月15日(遇到節假日順延)稅務部門通過龍江銀行,從個人銀行卡內進行批量扣繳保費。
在具體扣繳保費中,稅務部門每月按當年累計欠繳月數總額扣繳保費,若銀行卡內存款不足當次的應扣繳的繳費總額,則當月扣繳不成功,比如,1月份未繳費,2月份需存足兩個月保費,如果1、2月份均未繳費,3月份需存足3個月保費,以此類推。
注意:每年的12月15日,是當年最後一次扣繳,如不及時繳費,將無法在以後年度進行補繳。
多項業務可以線上辦
現在很多社保業務,都可以線上查詢、線上辦理,疫情防控時期,市社保中心建議市民儘量足不出戶,線上辦。
個體參保人員可以下載「龍江人社」APP,進行自選檔次,還可查詢相關權益。
個體參保人員可在「龍江人社」APP上,自行辦理停保和選擇當年繳費檔次,若延續上年繳費檔次,則當年個人不需重新選擇;同時,可登錄「龍江人社」APP,查詢養老保險個人帳戶或登錄「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服務大廳」,註冊登錄後,點擊「養老保險」,列印「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
另外,具有大慶市戶籍或居住證、未辦理銀行代扣代繳的市區個體參保人員,可就近辦理龍江銀行卡,併到所屬轄區社保分中心籤訂《個體銀行收繳確認書》,實現足不出戶即可繳費。
還可通過與龍江銀行,籤訂手機簡訊提醒或者關注「龍江銀行微銀行」公眾號,綁定銀行卡,隨時查詢本人綁定銀行卡的扣繳情況。
這些人可年底前補繳
市社保中心工作人員還對記者介紹了一個特殊政策,那就是因受疫情影響,2020年應繳未繳的個體參保人員,根據《關於延長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實施期限等問題的通知》(黑人社發〔2020〕24號)文件規定,對2020年未繳費月度,可於2021年底前進行補繳,繳費基數在2021年我省個人繳費基數上下限範圍內自主選擇。此業務在2021年內每月的1日-20日,個體參保人員或代辦人員,攜帶補繳人員身份證,到參保所在區的社保分中心進行辦理。
熱點解答
問題1:個體勞動者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需要什麼材料?
解答:大慶市戶籍的個體勞動者,需提供本人身份證、本人龍江銀行卡(在大慶市開戶的);非大慶市戶籍的個體勞動者還需要提供大慶市本地居住證,到轄區的社保分中心或居住地所在的社區(僅限高新區),進行辦理。
問題2:個體勞動者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年齡有什麼規定?
解答:女55周歲,男60周歲。
問題3:個體勞動者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想調整繳費檔次,什麼時間可以辦理?
解答:可根據本人申請進行調整,在每年1月的1日-9日到參保地社保分中心辦理,可登錄「龍江人社」APP或「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服務大廳」進行修改,修改時間每月1日-9日。
問題4:個體勞動者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能否一次性補繳?
解答:按現行政策不可以。對於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參保人員,按規定可延長繳費至15年辦理退休手續。
問題5:個體參保人員退休前或退休後去世的,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是否可以繼承?能否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
解答:退休前去世的,個體參保人員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本息由法定繼承人繼承,可以一次性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退休後去世的,個體參保人員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本息或餘額,由法定繼承人繼承,並可以一次性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
問題6:參加市區個體養老保險的,本人的龍江銀行卡裡已經存錢了,為什麼沒有扣養老保險費?
解答:未扣款的原因主要有兩種:存錢時間在銀行扣款日期後、銀行卡餘額不足。建議及時到龍江銀行列印流水單,並與社保機構聯繫,核實具體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