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始終屬于堅持著的人(勝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
2023-05-02 11:15:08 1
勝利始終屬于堅持著的人?作者:張 輝 謝 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勝利始終屬于堅持著的人?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勝利始終屬于堅持著的人
作者:張 輝 謝 菲
編者按:頑強的戰鬥意志和過硬的戰鬥作風,是奪取勝利的重要因素。沒有頑強的意志,沒有敢於犧牲的品質,再好的武器裝備也不能保證勝利。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軍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不畏強敵、愈挫愈勇,正是頑強戰鬥作風的生動體現。
不為強敵所畏懼。我軍所經歷的戰爭,多是在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條件下取得勝利的。面對強敵,我軍老一輩指戰員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辯證統一起來,卓有遠見地適應了戰爭的一般規律和各次戰爭的特殊規律,實施了符合實際的戰爭指導,使劣勢變為優勢,被動變為主動,把勝利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在各個革命戰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勝了國內外強大之敵。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中,紅一方面軍3萬多人面對國民黨軍20萬兵力,執行誘敵深入的方針,選定正確的打擊方向,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速決全殲進攻之敵,半個月內,連打5個勝仗,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這啟示我們,人在戰爭中的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絕不會因其他因素的變化而降低。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一方,更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採取正確的戰法,彌補武器裝備之不足,促使敵我優劣的轉化,為贏得勝利創造條件。
不為變化所影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有些變化對全局產生重大影響,有些則僅有局部效應。我軍老一輩指戰員能胸懷戰略全局,面對複雜的戰場態勢,客觀冷靜分析利弊,準確判斷孰輕孰重,不為無礙全局的變化所影響,堅定不移貫徹既定決心。淮海戰役中,我華東野戰軍指揮員站在改善中原戰局,為將來打過長江去創造條件這個大局出發,擬訂了在兩淮和高(郵)、寶(應)、海(洲)地區舉行淮海戰役的計劃。萊蕪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決心是北上吃掉李仙洲集團。在部隊展開階段,李仙洲部先是全線後撤,後又重返原地,先後發生了4次變化。面對頻繁的敵情變化,我華東野戰軍指揮員分析認為,敵既未增兵,也未跳出我預定作戰地域,對我達成原定戰役目的影響不大。而且,敵反覆無常的進退,恰恰說明其尚未發現我軍戰役企圖。據此,堅持既定決心,加速完成作戰準備。實踐證明,在情況未發生根本變化時,不為假象所迷惑,堅定不移貫徹既定決心,常常是最後戰勝敵人的關鍵所在。
不為困苦所動搖。徐向前元帥曾說「誰能咬緊牙關,壓倒對方,誰就會取得先機之利,推動戰局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反之則功虧一簣,甚至招致完全失敗的結局」。我軍歷史上的許多戰鬥都歷經艱難困苦,有時在一個關鍵要點上需多次爭奪。但我軍指戰員總是能以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積極克服困難。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敵我雙方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粉碎了「聯合國軍」的金化攻勢,志願軍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斃傷俘敵2.5萬餘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中朝軍隊獲得了正面戰場的主動權,也打掉了「聯合國軍」正面戰場取勝的信心。在精疲力竭、生死存亡之時,我們困難,敵人也困難,誰能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概,誰能堅持到底,誰就能取得最終勝利。
不為異議所左右。作戰中,指揮員面對複雜的戰場形勢和各個方面的意見建議,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決斷的能力,特別在情況緊急、事關大局、眾說紛紜時更為重要。解放戰爭初期的「堅持南滿」戰略方針確定過程中,經過了激烈的爭論。許多同志認為,南滿根據地所剩無幾,繼續堅持必將遭受重大損失,主張主力撤過松花江,保存力量,日後反攻。南滿前線指揮員站在整個東北戰場全局分析認為,堅持南滿可擾亂敵人的戰略部署,粉碎其「先南後北」的戰略企圖。南滿條件優越,有各根據地的支持,基本群眾人心向我,可以堅持。堅持南滿必須以戰求生存,全力以赴,打退敵人進攻,改變戰爭形勢,方能求得根據地的生存。通過大量細緻的思想工作,使南滿廣大幹部理解並貫徹這一方針,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東北根據地,迫使東北敵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啟示我們,在作戰決策中,必須要以是否有利大局為標準,來衡量各方意見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不應受有礙大局建議的幹擾,而放棄既定決心。
不為常規所拘泥。我軍老一輩指戰員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善於牢牢把握好時機、地點、部隊三個關節,採取一系列趨利避害,揚長擊短的戰法,在戰爭舞臺上導演了一系列精彩絕倫的活劇。蘇中戰役的發起並非中央軍委的初衷,華中野戰軍指戰員能站在殲滅敵有生力量的高度,創造性地執行上級關於「兵出淮南,到外線殲敵」的指示,提出了先在內線打一仗的意見,後又根據戰局發展,再次提出在蘇中再打幾仗的建議。選擇作戰地區時,打破以往選在解放區中部或後部的常規做法,從實現戰略意圖的需要出發,著眼可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社會條件和群眾基礎,出敵不意,首戰取勝,開創了連續殲敵整旅的先例,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實踐證明,凡在用兵戰法上死板、呆滯,必陷入被動,甚至遭受失敗。凡在用兵戰法上審時度勢,堅持高度靈活性,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往往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張 輝 謝 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