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貓的預習筆記(預習七年級上冊貓)
2023-05-23 05:35:19 1
課 前 預 習
一、作品梗概
《貓》創作於1925年,是作者早期的文學作品。受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響,作者已經建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態度,他認為,即使是對待不會說話的貓也應該如此。本文正是作者這種人生態度的真實反映。
二、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一1958),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提倡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他的主要著作有《歐行日記》《我們是少年》《山中雜記》《中國俗文學史》等。
知 識 重 點
一、字音詞義
消耗hào:(精神、力量、東西等)因使用或受損失而漸漸減少。
憂鬱yù:憂傷,愁悶。
懶惰duò:不愛勞動和工作,不勤快。
慫恿sǒng yǒng: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安詳xiáng:從容不迫,穩重。
預警:指事先覺察可能發生某種情況的感覺。
悵chàng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quán伏:彎著身體臥著。
叮囑zhǔ:再三囑咐。
懲戒chéng jiè:通過懲罰使人警戒。
悲楚chǔ:悲傷悽楚,悲苦。
斷語:表示斷定的話。
虐nüè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畏罪潛qián逃:犯罪後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二、主題概述
本文敘述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同情、憐愛弱者的思想感情,並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凡事不可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難免犯錯誤,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過失。
三、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2):寫「我」家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3~13):寫第二隻貓不幸亡失的經過。
第三部分(14~34):寫「我」家養第三隻貓的經過以及「我」為冤枉了第三隻貓而悔恨、自責。
四、鑑賞品讀
1.「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內容上交代了「我」家養的貓的結局,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結構上起著總領全文,引出下文。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一隻貓的特點的?
從毛色、形態、性情和動作等方面來寫。「花白的毛」「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寫出了第一隻貓的毛色和形態;「很活潑」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陽光裡滾來滾去」,撲搶「紅帶」或「繩子」的動作,都寫出了貓的活潑的特點。
3.「我心裡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這句話包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將貓稱為伴侶,說明「我」對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為它的不幸而難過。「酸辛」,既有對小貓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貓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小貓太活潑了,以至於讓人提心弔膽,生怕它丟了。三妹的玩笑話表現了她對這隻小貓的喜愛之情,也為下文這隻小貓的亡失埋下伏筆。
5.「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貓在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的同時,還為家庭作了貢獻,它的活潑、能幹,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對它的喜愛之情。
6.「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因守護不住生命而產生的痛心與惋惜之情。那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作者不想再讓自己品嘗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從對上文兩隻小貓的敘述過渡到對第三隻小貓的敘述,結束上文,為第三隻小貓的出現埋下伏筆。
7.「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句中的「凝望」一詞有什麼作用?
兩次提到「凝望」,寫出了貓對兩隻鳥的關注,為下文「我們」冤枉小貓埋下伏筆。
8.「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手製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永不」則抒發了決然毅然的情緒。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照應,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了首尾照應的特點。
9.本文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有何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我」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的製造者。用第一人稱敘述,可以極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發真實感情,揭示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共鳴。
10.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什麼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11.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的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著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著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12.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隻貓的文字可以嗎?為什麼要重點寫第三隻貓?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為詳寫第三隻可憐貓做必要的鋪墊,也是為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布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為寫第三隻貓最能體現文章的主旨。
課 後 習 題 解 答
第一題 略
第二題
第一句話表現了這隻貓的死帶給「我們」全家的感受,雖然難過,但還不至於太傷心,也為後面第二隻貓的到來做了鋪墊。第二句話表示第二隻貓丟失後,全家傷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結構上起著總結上文的作用,又為下文的被動收養流浪貓做了鋪墊。第三句話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個「永不」顯示出了作者態度的決絕,放在文章最後,既呼應了開頭,又拓展了文意,也對全文做了總結。
第三題
論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第三隻貓都不如前兩隻貓。「我」之所以對第三隻貓的死感到更難過,是因為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因為「我」的主觀臆斷,認定鳥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它受到冤屈卻無法辯訴,最後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所以「我」認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從這件事中,「我」意識到,光憑個人的好惡,帶著私人的偏見去對待第三隻貓是多麼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譴責,追悔莫及。這一點是與文章主旨緊密相連的。作者寫貓,並不僅僅局限於貓本身,而是藉此闡發了人生哲理,揭示了關愛動物、愛護弱小、反思人類自身弱點的主題,也體現了作者勇於自我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寬厚情懷。
第四題
1.比喻。將小貓比喻為帶著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貓的活潑可愛。
2.比喻。將貓比喻為人的夥伴,強調「我們」全家對這隻小貓的深厚感情。
3.擬人。把用於人身上的詞語用在貓身上,形象生動。
4.比喻。將「我」的暴怒和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針」,強調我的悔恨和遺憾程度之深,生動形象。
第五題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