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歷史有多少狀元(考個狀元有多難)
2023-05-20 00:45:41
狀元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非常難得,如在宋代,40萬考生中才能出一個狀元。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史上,狀元也不過600多人,而洛陽僅有7人。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科舉考試作為我國古代版"高考」,是文人們的人生大事,而狀元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洛陽一直是中國的教育中心、科舉考試中心及高層次人才聚集地,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洛陽出過7位狀元,393名進士。
洛陽古代的這些狀元有多牛?連中三元、不願當駙馬、父子都是狀元……這些「學霸」的世界真是各有千秋!
模擬科舉考試場景
當時科考難度有多大?看看級別最低的童生考秀才就知道了。
清代科舉考試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在院試之前,考生要經過縣試和府試,考試合格者被稱為童生。
清代洛陽兩程書院課卷,即學生作業
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通過歲試,從童生裡選出秀才。從童生晉升為秀才,要經過五場考試:第一場考《論語》《大學》《中庸》時文一篇,《孟子》文一篇,試帖詩一首,考試第一名叫作案首,前十名可進入第二場考試;第二場除時文、試帖詩一首外,增加五經文一篇,考試不通過者不得進入第三場;第三場考八股文、試帖詩、史論各一篇,取者(前十名)可進入第四場;第四場主考律賦、古近體詩,前十名再考第五場;第五場仍以時文為主,案首肯定入選秀才,而前十名確定後或有所取捨。
五場考試下來,一百多名童生能升為秀才的可謂少之又少。這個考試流程,比我們現在的高考煩瑣多了。
科舉考試夾帶,這種夾帶專門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成毛筆,可以寫很細小的字,書寫用的墨水為特製油性墨水,寫在絹上不會洇開。
秀才僅僅具備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通往廟堂之上、實現兼濟天下理想的艱難之路,還要經過鄉試、會試、殿(廷)試3關,一般3年才一次。
1903年,在河南開封貢院舉行最後一次鄉試,其中一題為《中州形勢論》。此為這次鄉試獲得第一名的常三省的試卷刻印本。
鄉試、會試的競爭之激烈,遠遠超過現今的高考。
各省鄉試和會試的考題,由主考官擬定,殿試有時由皇帝親自出題。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一般情況,會試合格者殿試都能成為進士,只是排名先後有差異。
殿試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由此產生。所謂「連中三元」,就是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
清代考試喜報,相當於現在的錄取通知書
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為30:1比一,中舉率約為3.3%。舉人中進士的比例,多為20:1,錄取率約為5%。可見金榜題名之難了。
狀元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非常難得,如在宋代,40萬考生中才能出一個狀元。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史上,狀元也不過600多人,而洛陽出過7個狀元。其中第一個狀元,是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狀元賈至。
賈至是洛陽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
賈至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此前,科舉考試已經進行多年,他所仰慕的狀元郎也已產生了18名,著名詩人王維早他4年中了狀元。
賈至的父親名曾,在唐睿宗執政期間擔任吏部員外郎,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起草詔令,參與機密事務。唐玄宗登基後,賈曾拜中書舍人,起草文件,倚馬可待,每為玄宗所激賞。
賈至自幼沉穩機敏,喜讀經史,尤擅長自學,往往無師自通,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賈至參加乙亥科舉考試,一舉摘得狀元桂冠,一時轟動洛陽,享譽東都。
賈至性情耿直,不擅變通,一生了無趣聞,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去世,享年55歲,留下詩文30餘卷。
昭明文選
歷史上唯一的駙馬狀元是洛陽人鄭顥
戲曲中出現的「中狀元、選駙馬」,史實上也不多見。查遍《中國科舉史》,600多名狀元當中,真正的駙馬狀元僅有一個,就是我們洛陽人!
此人就是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的狀元郎鄭顥。鄭顥原為滎陽人,後來落戶孟津。其生年不詳,出自名門。當時,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為「四大望族」。
鄭顥考取狀元時才25歲,他奪魁之後沒有通過正常渠道入仕。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李忱為他最喜歡的女兒萬壽公主(宣宗共有11個女兒)選女婿,讓大臣白敏中負責此事。白敏中向宣宗推薦鄭顥,鄭顥卻不買帳。
鄭顥已與一個姓盧的女子有婚約,當時去楚州(今江蘇淮安)迎娶當地美女盧氏,已經走到鄭州,宣宗急令白敏中將其追回。宣宗為鄭顥和公主完婚後,拜他為駙馬都尉。鄭顥懷念盧氏女,深恨白敏中,後來常在宣宗面前告白敏中的狀。
鄭顥後來歷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檢校禮部尚書,又任河南尹,40多歲時去世。
洛陽最默默無聞的狀元——於珪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洛陽還出過一個狀元於珪。他祖籍京兆高陵(今陝西高陵),後徙居洛陽,遂稱河南人,生卒年不詳。於珪入仕後官職不顯,事跡不詳,名不揚而終,略去不談。
大梁書院考生魏醇試卷
「父子狀元」——安德裕和安守亮
到了北宋,洛陽接連出了3名狀元。第一個是安德裕,他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的狀元。過了3年,他的兒子安守亮當了狀元。又過了5年,偃師的呂蒙正考上了狀元。
「父子雙狀元」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安德裕的父親安重榮,是後晉成德軍節度使,舉兵反叛後敗亡。安德裕被將官秦習收養,改姓秦。他從小喜愛筆墨紙硯,見到文字就誦讀,少年有志,通曉文史,尤精於《禮記》、《左傳》、《漢書》。後來秦習死了,秦家讓安德裕繼承家產,他推辭道:「這些家產,與我何幹?大丈夫應自己建功立業,求取功名,豈能覬覦他人財富?」
後來安德裕改回本姓,中狀元後歷任歸州軍事推官、大理寺丞等職,著《軍記》、《圖經》3卷,受到宋太宗的嘉獎。他性情耿直且自負,喜歡獎掖後輩,文學家王禹偁、狀元孫何,都得到過他的關心與幫助。可是他愛喝酒,常為時人所指責,所以官位不顯,63歲時去世。
他的兒子安守亮,自小聰明過人,各級考試都難不住他,在他父親考中狀元後的第三年也中了狀元。當時的洛陽人很自豪,紛紛建議為他們修建「父子雙狀元」牌坊,被兩人婉言謝絕了。
呂蒙正「寒窯」
「寒窯狀元」——呂蒙正
呂蒙正,北宋洛陽人,如今的伊濱區佃莊鎮相公莊村,據傳就是這位名臣的故裡。
呂蒙正幼時,其父寵愛小妾,將他和母親趕出家門,不管不問。母子二人流落到相公莊,在一座廢棄的磚窯裡棲身,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呂蒙正考中狀元,是年三十三歲。寒窯中走出的呂蒙正,從此走上顯赫的仕途。
呂蒙正為宋初名相,《宋史》中稱其「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
相公莊村東邊的「呂蒙正故裡」碑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61歲的呂蒙正辭官回洛。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呂蒙正在洛陽去世,享年67歲。(策劃:馬佳佳 圖片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