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為什麼會有通假字(古文中多有通假字)
2023-05-19 20:37:28 5
筆者淺見,所謂的通假字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古代名人寫了錯別字,後人盲目效法,於是將錯就錯,約定俗成,這樣就成了通用和假借的寫法。這種現象其實是可以改正的,因為本身有正確的字,只是古代名人一時寫錯了,改回本字就可以了。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這裡的「要」實際是「邀」的錯別字,由於是陶淵明寫了錯別字,後人便說「要」與「邀」通假。
一種是古代已造的漢字比較少,一個漢字本身代表很多意義,古人寫作時所用的字在當時是正確的,沒有別的字可以替代,但由於義項太多,給後人的理解上造成諸多不便,於是後人便在本字的基礎上再加偏旁或組合其它的字創造出新字,以表示其中的一部分義項,這樣便於識別不同的義項。如「知」字,本有認識和智慧的意義,後人新造「智」字,把「智慧」的義項從中獨立了出來。再如「說」字,「說」字源乎兌卦,兌卦取象代表了很多的意義,故古人把許多與兌卦有關的意義都用「說」字來表示。《說卦傳》曰:「說言乎兌。」意思就是言乎兌卦者為「說」。為了區別其中的不同的義項,後人又造出了諸如悅、脫、銳、稅等漢字。人們熟知「說通悅」,事實上「說」和悅、脫、銳、稅等都是通假字。兌卦是正秋之卦,秋天豐收,食物豐富,人和動物都不會挨餓,飽足則喜,故悅;秋天果實成熟,瓜熟蒂落,故脫;秋天植物老成,芒刺堅硬,故銳;秋天是古代徵收賦稅的季節,故稅;秋天物豐,利於交換,故兌有交換的意義。這樣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字形越簡單的字,其所代表的意義就越豐富,義項就多;字形越繁雜的漢字,其意義反而單純。
總之,所謂的通假字,一種是名人效應,為賢者諱。名人寫錯了字叫通假字,普通人寫錯了字叫錯別字。一種是漢字自身演變的自然規律。
(文章為子夏故壇原創,插圖配自百度。)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