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臥薪嘗膽相近的成語有哪(臥薪嘗膽是勵志成語嗎)
2023-05-21 13:45:57 1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勵精圖治發憤圖強最終滅吳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人盡皆知。而勾踐有「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正面評價。那麼真正的歷史又是怎麼樣的呢?
吳越之戰的起因是當時吳國正在攻打楚國,越國卻騷擾吳國。吳王闔閭大怒,下令攻打越國。於公元前四九六年,發生吳伐越的攜李之戰,吳王闔閭陣亡。公元前四九四年,闔閭之子夫差為父報仇,與越國在夫椒決戰,越王勾踐大敗。
而勾踐投降後,在吳國為奴三年,才得以歸國。其歸國後,(在床上鋪上稻草)。床前懸掛苦膽,每日飯前必先嘗下苦膽。同時在範蠡文種的輔助下計劃復國。範蠡管理軍務,文種擬定滅吳九術,他們還擬定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治國方針。對外用「美人計」西施,獻於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用離間計使忠臣伍子胥自殺;贈送吳國不能發芽的種子,使吳國民不聊生。並通過越伐吳的兩次戰役,分別是公元前四七八年的笠澤之戰和公元前四七五年的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終。
而且這還不是結束,這便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開始。兔死狗烹是說兔子死了,獵狗就沒有用了,直接就可以吃了。而鳥盡弓藏是說鳥沒有了,弓也可以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一起打拼的人一腳踢開。也比喻給君王效力的人,事成後便拋棄或殺掉。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說的是勾踐在滅掉吳國後,便要拜範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範蠡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直接隱退,離開越國,隱居齊國。
範蠡到齊國後,還惦記自己的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信給文種,信上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心胸狹隘,只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你也離開吧。」,文種看到這封信,只是稱病不上朝。但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犯上作亂」,越王便賜文種一把劍。而且越王勾踐說,你教我伐吳的七條計策,我只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再後悔當初沒有聽範蠡的話也無濟於事了,只得舉劍自殺。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原文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又有《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