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鸚鵡是不是保護動物(和鸕鷀家族中的弱翅鸕鷀)
2023-05-21 16:48:07
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不會飛行的鳥類,這類鳥的形成過程,是由於當地環境的優越,或者特別嚴酷,鳥類為了適應環境,逐漸演變出來的。比如我們熟知的鴯鶓、幾維鳥等,就是由於澳洲沒有天敵,食物還多,所以退化了飛行能力。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另外兩種鳥類,飛行能力也已經退化了,並且外形相貌非常的獨特。一種是澳洲特有的「最笨鸚鵡」鴞鸚鵡,以及「遊泳高手」弱翅鸕鷀。
在人們的印象中,鸚鵡都是比較聰明的存在,比如會學人說話的虎皮鸚鵡,深受人們喜愛。不過遠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生活一種胖嘟嘟圓滾滾的鴞鸚鵡,它的親戚啄羊鸚鵡威名赫赫,誰都不敢惹,而則很蠢萌。
鴞鸚鵡是鸚鵡家族中的一個奇葩,體型和我們家養的雞差不多,體重能達到6斤,體長50釐米左右。要知道美洲體長超過1米的金剛鸚鵡,體重才3斤左右,鴞鸚鵡比它重一倍。並且鴞鸚鵡的外表長得和貓頭鷹很像,羽毛也非常的柔軟。
而那雙退化的小翅膀,張開之後還是很可愛的,尤其是跑步的時候,拍打幾下,假裝要飛起來一樣。這種退化其實是一種「進化」,澳洲的小島上由於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沒有肉食性動物天敵,只有蝙蝠這種哺乳動物出現過,因此這裡基本上都是鳥類佔領了生態位。
由於缺乏天敵,澳洲的許多鳥類都已經退化了,不用飛也就意味著不用在保持輕盈的體型了,於是鴞鸚鵡開始了放飛自我的道路。在千百年的進化中,鴞鸚鵡身體越來越結實,脂肪越來越多,最終變成了一個發福的老大爺。
與此同時,它們的口味也發生了改變,變得越來越挑剔了。鴞鸚鵡最喜歡的食物是一種名叫陸均松的松果,這種樹長得很高大,果實長在二十多米高的地方。鴞鸚鵡又不會飛,每次找果實,都需要爬樹,用尖銳的鳥喙和爪子當攀援工具。
只不過上樹容易下樹難,下來的時候往往都是直接滑翔下來的,依靠柔軟的羽毛實現「硬著陸」。鴞鸚鵡在繁殖方面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雌性只在食物充裕的時候接受交配。平均下來,雌性鴞鸚鵡每五年才生一次小鳥,要不是能活60多歲,估計這個種群已經滅絕了。
雄性鴞鸚鵡的求偶方式也很獨特,一進入繁殖季節,就會迫不及待前往求偶地,許多隻鴞鸚鵡聚集在一起,通過打鬥的方式來爭奪「碗洞」的最佳位置,然後建一條通往自己巢穴的通道,據說這能獲得雌性的歡心。
雄性為了找到另一半,需要在三個月的繁殖期裡,天天在巢穴附近唱歌,吸引雌鳥的注意,一天要唱八個小時左右。要是雄性在這次表演中沒有被雌鳥看上,那可憐的雄鴞鸚鵡很有可能成為「一輩子的單身狗」。而唱得好的雄性,就是夜夜笙歌。
其實鴞鸚鵡這種「奇特」的繁殖方式在與世隔絕的澳洲是可行的,但自從最早一批人類踏上這片大陸之後,鴞鸚鵡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尤其是殖民者踏上澳洲的土地,鴞鸚鵡成為貓、老鼠等外來哺乳動物的食物,幼崽存活率直線下降,看著讓人心疼,幸好在這被保護起來了,希望鴞鸚鵡能重振雄風。
弱翅鸕鷀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是一種大型的食魚遊禽,是鸕鷀家族中唯一一種不會飛的。而且相貌也比較奇特,嘴巴能放到背上,通體黝黑,翅膀上是羽毛稀疏,毛髮很短。看上去有幾分異國特色,它的遊泳能力堪稱一絕,超過大部分的遊禽。
它們的棲息地位於赤道附近,繁殖期到了之後,雌鳥產卵,雙方共同哺育後代。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雄鳥也會獨自育雛,雌鳥又重新找雄性交配。遊禽喜歡在淺海水域捕魚,一般不會遠行,生活還算安逸。
一般都是潛入海底覓食,主要以章魚、鰻魚為主,吃得還挺好的。這種鳥類的種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大幅下降,只剩下一半左右。後來出臺了相應的保護政策,才讓弱翅鸕鷀有了一線生機。加上弱翅鸕鷀超強的繁殖能力,最終數量回到了正常水準。
鴞鸚鵡和弱翅鸕鷀都是兩種非常有特色的鳥類,都不會飛,長相還很奇特。我比較喜歡鴞鸚鵡,這蠢萌的模樣讓人慾罷不能,真想養一隻當寵物。
你更喜歡哪種鳥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