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的一生(李白一生的心路歷程)
2023-05-18 18:31:17 3
李白失寵離開長安,沒多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他也開始了落寞放縱的中年人生。
隨著年齡增長,眼見功名富貴漸漸成空,四處寄人籬下的生活艱難苦恨。儘管叛亂平定後他仍不甘心,到處贈詩上書、請求引薦,終歸是報國夢碎、榮華再難。
所以李白五十歲後的詩作既有拒憎權貴的憤懣與失意,也有人生無常的放縱與頹廢。詩章多是洩憤之作,再難有青年時的豪氣幹雲、清麗高華。
46歲,南遊吳越,人生如夢,揮斥幽憤,代表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夢遊天姥吟留別(節選)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公元746年,天寶五年,李白46歲,遊歷吳越。離開長安皇宮裡的瓊樓玉閣,內心深處卻是放不下,因此常常夢遊往日的虛華。故在醉眼中託天姥山之仙境以寄寓情懷。
這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既有「攀龍墮天」後的回味,也有痛憎權貴後的決絕。「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等語,即是醉意中透露出仍想回復皇家寵臣的生活、盼望能再得重用的心跡。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尾句,則又反映出他已徹底厭倦弄臣生涯。
此時的李白身在江湖山水,內心深處依然眷戀著功名富貴放不下,卻又極度反感和害怕名利權勢場的爾虞我詐和人心兇險,心緒矛盾複雜。
47歲,寄身山水,譏諷時弊,放浪形骸,代表作《登高丘而望遠海》登高丘而望遠
登高丘,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精衛費木石,黿鼉無所憑。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公元747年至759年,李白盤桓在金陵、河南一帶。這一時期的生活更加放蕩不羈,與友人遊覽飲酒時,常常笑傲自若、旁若無人,間或在秦淮歌舞場中酣醉通宵、連日不還。而這一時期的詩作,情緒激烈、筆鋒犀利,每每抒發憤懣、譏評朝政。
這一首《登高丘而望遠》中,「秦皇漢武空相待」是引用秦始皇和漢武帝尋仙求藥最後夢想成空的典故,暗諷玄宗窮奢極欲、縱享虛華的昏亂。「驪山茂陵盡灰滅」則是用秦皇漢武陵寢的沒落暗喻玄宗將來的下場。「窮兵黷武今如此」則是暗喻朝廷和邊將不顧百姓死活,暗示天下必有禍亂。全詩言辭尖刻冷峻,全然無所顧忌、不留情面。
50歲,眼見從政無望,擬以詩文為業,代表作《古風 大雅久不作》古風·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公元750年,李白五十歲。這首詩並不為後人注意,卻正是完整地表明了李白這一時期的心跡。年歲大了,求薦無望,從政無門,於是便有心重振《春秋》《詩經》所蘊含的大雅之風,以「捨我其誰」的膽略和胸襟,立志為詩文為其終身事業,為後代弘揚文脈和民魂。
詩中「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是說大雅那樣具有規諷意義的詩歌不見已久,如今我也已衰老,這件意義重大的事託付給誰呢?「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是說如果當今的皇帝能夠恢復聖古時期堯舜所提倡的清淨無為而治,那真是天下之大幸。「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是說他現在的志向和決心,就是要像孔子一樣,用春秋筆法,除邪扶正,讓正義輝映千秋。
也正是這首詩,表露了李白卓越的文才和宏大的抱負。
51歲,冒險遊歷河北,覺察安䘵山反心,憂心忡忡,代表作《橫江詞》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節選)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漢甲連胡兵,沙塵暗雲海。草木搖殺氣,星辰無光彩。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函關壯帝居,國命懸哥舒。長戟三十萬,開門納兇渠。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與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這是李白最長的一首抒情詩,詩人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同韋良宰的交往為中心,盡情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慨。感慨藩鎮割據藉機坐大酷烈到如此地步,朝廷卻渾然不覺。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開頭一句,便說明了形勢的嚴峻程度。「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自己雖然已經看到變亂不可避免卻不能明說,因為安䘵山深得玄宗和貴妃寵信,也後悔自己錯把虎穴當仙境。「漢甲連胡兵,沙塵暗雲海。草木搖殺氣,星辰無光彩。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這是說安䘵山統轄的殘暴和百姓的苦難。「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則表述了對國家政治局勢險惡的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句出自這首詩,在這裡是表達李白自己在政治上的清白和高潔。只是這句詩後來成了名句,並被賦予了另外的意義,常被用作形容清新自然的美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