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漸退白露來(立秋)
2023-04-20 00:24:57 2
| 立 秋 |
- Beginning of Autumn -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 許渾
暑去秋來,一葉知秋,
寒蟬悽切,荷花枯殘,
青山點硃,阡陌留香,
萬重青山秋生起,一鐮勾月入江中。
每年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幹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曆8月7-9日之間)。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三候
|初候,涼風至|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二候,白露降|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豔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三候,寒蟬鳴|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後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悽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周書·時訓》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蜩鳴。」寒蜩即寒蟬,今年氣溫高企,蟬兒還能多叫一段時間;《易通·卦驗》說「立秋腐草化為螢。」都市裡螢火蟲是無緣得見的;《春秋考異郵》說「立秋趣織鳴。」往年蟋蟀如家蟲,現如今卻也絕緣了。
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伕,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旂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嚐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有句農諺說:「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立秋時,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立秋時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天氣熱,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這種減輕叫「苦夏」。
瘦了當然需要「補」,秋風一起,胃口大開,這個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肉貼膘」。
©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月印池文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告知刪除!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zisha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