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開講第86期(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2023-04-20 14:28:28 1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郭聞
據人民日報報導:
●8月2日,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竄訪中國臺灣地區。
●8月4日,東部戰區組織兵力位臺島周邊海空域開展規模空前的實戰化演訓,對預定海域成功實施遠程火力及常規飛彈火力實彈射擊。
●8月10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
1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是中國政府關於臺灣問題的第三份白皮書。
前兩次分別是1993年8月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和2000年2月的《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全面系統闡述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
三份白皮書,開頭都介紹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
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關於臺灣最早的記述。隋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到當時的臺灣。宋元以後,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開始在澎湖、臺灣設治,實施行政管轄。1684年清朝政府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改設臺灣為行省,是當時中國第20個行省。
1895的《馬關條約》中,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朝政府被迫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30年後,近代愛國詩人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鬥」。
他在關於臺灣的這首詩中這樣呼喊: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並在臺北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由此,通過一系列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臺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臺灣的主權。
這,就是史實。
2
然而,在這樣清楚的事實下,臺灣為什麼還是成為了一個「問題」?
1950年,就在朝鮮內戰的第3天,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臺灣海峽,派遣空軍進駐臺灣基地,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
戰爭結束後,美國依然將第七艦隊擺在臺灣海峽。它的目的昭然若揭,那就是阻止大陸解放臺灣,在事實上製造兩個中國的目的。1954年,美國與蔣介石籤定了《共同防禦條約》,條約中註明美國擁有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部署軍隊的權利。該條約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一個非法的和無效的條約。
而更重要的是,臺灣地區成為了美國西太平洋防線上的重要一環,從阿留申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都有大量美軍駐守,對中國東北、東南、西南三個戰略方向構成現實和潛在的威脅,美國政府圖謀對中國形成半月形的包圍圈,讓中國始終處於戰爭的邊緣和危險境地。
在這樣嚴峻的局勢下,當時黨中央決定,解放東南沿海的一江山島等島嶼,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於是,從1954年8月開始,解放軍陸續收復了一江山島、大陳島等浙江沿海島嶼。
而蔣介石不斷策劃「反攻大陸」計劃,通過派遣特務、騷擾大陸沿海等手段進行滲透和破壞。對此,浙江台州洞頭誕生了一支女子民兵連,這支隊伍擔負的就是修建海防工事、放哨巡邏抓對岸潛伏過來的特務的任務。後來,根據這支女子民兵連的事跡,誕生了一部著名的電影《海霞》。
3
正如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言:「『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但是,「」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當前臺海緊張動蕩的總根源是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立場、「倚美謀獨」、「修憲謀獨」,在「」分裂的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此次白皮書將促統與反「獨」並重,全文中「」一詞出現了36次(1993年和2000年的白皮書中「」一詞均出現5次),4次明確點名揭批民進黨,指出民進黨謀「獨」行徑擠壓和平統一空間,是「必須清除的障礙」。
顯然,這是對民進黨當局不要越過「紅線」和「底線」的最嚴厲、最強力警告。正如新版白皮書所言——
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幹涉和極少數「」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臺灣同胞,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如果「」分裂勢力或外部幹涉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4
隨著時代發展,世界各國紛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目前有170多個國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國堅決維護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聯合國明確表示,將繼續堅持聯大第2758號決議,核心就是一個中國原則。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既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臺灣長治久安。
《白皮書》中說,和平統一後,臺灣可以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制度,依法實行高度自治,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展。「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於「一國」並統一於「一國」之內。
要安寧、要發展、要過好日子,是中國老百姓的普遍心聲,創造美好生活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詩人余光中說: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011年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講學時,他朗讀了《鄉愁》續篇——
而未來,
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終有一天,這灣淺淺的海峽,不再是隔斷祖國統一的障礙。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