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翃最著名的十首古詩(創作了一首七律)
2023-04-20 12:41:56 5
詩歌創作不僅與個人的學識修養有關,而且還深受時代和社會的影響。初唐時百廢待興,詩人們也顯得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盛唐時萬國來朝,才子們更經常抒寫雄風華韻、歌頌文治武功。
到了中唐時期,雖然相比晚唐時期稍顯穩定,但經過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早已不再具有開元盛世的繁華。很多詩人們即使寒窗苦讀、金榜題名,也不一定能享受仕途榮光,更難以封侯拜相。
中唐就有一位詩人才華卓越,心中卻有不盡的苦惱,於是便與僧道結交,還經常抒寫自己的感受。下面分享韓翃夜遊道觀,創作了一首七律,水平高超,筆舌吐妙。
同題仙遊觀
唐代 韓翃
仙臺初見五城樓,風物悽悽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閒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韓翃是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官至中書舍人。他的作品多表現送別場面,抒發不舍的深情。雖然仕途不順,但是詩人卻結交了很多朋友,所以他也經常創作一些相互酬答之作。
他的代表作《寒食》膾炙人口,很多讀者可以倒背如流。這首《同題仙遊觀》描繪了一幅清幽雅靜的圖畫,記錄了作者遊覽道觀的經歷,也表現出詩人對道家生活的嚮往。
仙遊觀坐落於嵩山逍遙谷內,是唐高宗為一位道士所建。詩人為了生計,經常在各個幕府之間奔波,但也有機會遊歷很多名勝古蹟。開篇點出時間和地點,並交代了天氣狀況。下了一天的小雨,直到晚上才終於放晴。雖然山路溼滑,可是詩人依然興致勃勃地登上了嵩山。
作者並未詳細介紹攀登過程,而是直接描寫了自己在「五城樓」上俯視的情景,「風物悽悽」,刻畫出一場秋雨之後,秋風蕭瑟、落葉遍地的場景。
夜色昏暗、遊客稀少,不過詩人並未感到掃興,接下來繼續描寫秋夜的景色,「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因為夜幕降臨,遠處的群山和高樹都連為一體,輪廓模糊,很難區分彼此。而古老的殿宇中卻傳來了一陣陣的砧聲,預示著寒秋時節即將來臨。
「秦樹、漢宮」,分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抒寫,展現出作者開放的思緒。「遙連、近報」,則顯得遠近交替、動靜結合,說明此處地勢高聳、視野開闊,也讓作者感到心曠神怡。
頸聯轉而抒寫道觀中的景物,「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閒小洞幽。」詩人來到高士的居所,講壇周圍空無一人、寂靜無聲,在月光的照射下,庭院裡的松柏在地面留下了稀疏的影子。
一個洞門通往一個曲折的幽徑,旁邊細草叢生、野花遍布,暗香浮動、沁人心脾。「靜、幽」二字,描述了夜間道觀中的景物特點。沒有遊客的喧鬧,不見聚集的聽眾,詩人可以獨自安靜地欣賞朦朧的月光,悠然地感受花草的芳香,他倍感心情舒暢,更覺不虛此行。
結尾表達出詩人的愜意之情,「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不必費盡周折地到處尋找方外世界,這裡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方外、丹丘」,都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詩人用「何用」二字進行反問,展現了作者對仙界的極度嚮往,恨不得立刻就辭去官職,來此安度餘生。
韓翃的這首七律水平高超,作者細膩地描繪了雨後道觀的新奇和幽靜,既有開闊的境界,也有清幽的場景。作者兼用遠近交替和動靜結合的手法,傳達出一種幽靜的氛圍。同時作者又委婉地抒寫了自己的求道之心,渴望在仙境中擺脫塵世的煩惱和痛苦。全文妙在寫景、筆舌吐妙,既顯得婉麗多姿,又令人如臨其境,值得人們在茶餘飯後悠悠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