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是怎樣修養身心的(聖人具備的兩個品質)
2023-04-19 21:46:47 3
聖人是怎樣修養身心的?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聖人是怎樣修養身心的?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聖人是怎樣修養身心的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這段原文是: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這段話的意思是,「昔在黃帝」,從前的軒轅黃帝,大家注意,《黃帝內經》的「黃」可不是三皇五帝的「皇」,它指的是黃顏色的「黃」。我們讀《 黃帝內經》就知道還有白帝、玄帝、赤帝、青帝,等等。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方位,五行中央是屬土,土是黃色;東方是青,青是介於藍和綠的一種顏色,東方屬木;南方是赤,屬火,火的顏色是赤色,也就是紅色;西方是屬金,它的顏色是白色,對應的五臟是肺;北方是水,水的顏色是黑色。 (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 所以說,《黃帝內經》它有一層深意是什麼呢?就是五帝——五個方位的皇帝,誰最重要?中間這個皇帝最重要,中間這皇帝的顏色是什麼?是黃色,是屬土的,所以說在這裡是黃帝。另外一個說法,黃帝是我們的祖先,其中「黃」就是炎黃子孫的「黃」,指的就是黃帝,古人又稱之為軒轅帝。上古有傳說,我們華夏民族是炎帝和黃帝的後代,炎帝叫神農氏,另外一部中醫的經典《神農本草經》,古人就認為這是炎帝傳下來的。我們讀的中醫的《黃帝內經》,古人認為是黃帝傳下來的經典,兩者歸為一類,就是炎帝和黃帝傳給後人的保養身體、讓人健康長壽的書,一個是《黃帝內經》,一個是《神農本草經》。
我們繼續看原文,「昔在黃帝」,就是從前的軒轅黃帝,「生而神靈」, 生下來就非常聰明伶俐。這裡「神靈」的意思指的是聰明伶俐,就是先天非常聰明。「弱而能言」,從小就善於言辭,「弱」,指的是「幼弱時也」,《史記索隱》中說:「弱,謂幼弱時也,蓋未合能言之時,而黃帝即言。」就是說其他小朋友能說話的時候,黃帝早就能說話了,比他們都要早。再往下是「幼而徇齊」,「幼」《曲禮》云:「十年曰幼」。「徇」指的是周便、迅速的意思。「齊」同「即」,快速的意思。「徇齊」指的是博知而迅速,就是說黃帝幼年的時候,非常博學,而且反應非常快、非常敏捷。「長而敦敏」的「敦」指的是誠懇忠厚,「敏」指的是敏達。就是他長大了之後既踏實,也有敏達的這樣一種作風和態度。「成而登天」指的是他成年了之後,就登天子之位。古人就認為皇上是天之子,所以叫做「登天」——登天子之位。 這一段話是從黃帝生、弱、幼、長、成這一系列的記述當中,說明了黃帝聰明慧達、做事情誠懇忠厚、知識還豐富、反應迅速,這樣一個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起來的。《黃帝內經》一開始這段話很重要。
《上古天真論》一開頭就描述了一下黃帝,為什麼要描述,就是讓我們要熟悉這樣一個作者,《黃帝內經》裡邊有大量的篇章都是「黃帝曰」和「岐伯曰」,黃帝在這些篇章裡的身份就是一個皇帝,岐伯是他的老師——也叫「天師」。他倆之間的對話,皇帝非常善於問問題,也非常善於發現問題,岐伯回答的也非常圓滿,非常有智慧。他們兩個一問一答,還有的篇章是黃帝直接說的,從原文本身來看,黃帝是很多內容的敘述者,也就是所謂的作者。這樣一個人,他從小到大是怎麼養成的?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我們從這裡面能很明顯地看出來黃帝是在成長的。
大家注意,《黃帝內經》裡邊所描述的黃帝,他不是神,而 是一個有著成長軌跡的、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品非常好的、態度很誠懇的這樣的一個人。接下來的這些論述當中,他非常善於問問題,也非常善於發現問題和總結問題,是這樣一個人。然後很善於思考,善於思考怎麼說?叫做「敏」,敏達,就是善於思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問的問題又都很實在,實在的這種表現叫做「敦」,敦厚、忠厚,很踏實。「敏」,思維非常敏捷,很敏達,就是說這個人是個老實人,老實的表現就是忠厚、老實、敦厚,同時他還很聰明,還很善於觀察和發現問題,很善於總結和解決問題,就是「敏」。 (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 由此可見,我們看到古人形容黃帝他有兩個重大的性格特點,第一個就是忠厚老實,第二個就是敏達聰明。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黃帝這個人是一個聰明人,但是能下笨功夫。聰明人下笨功夫,這就非常了不起,一般能成大事的、有大成就的人都具備這兩個特點,第一是聰明,第二是能下笨功夫。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歡迎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十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