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詩歌創作風格(唐代劉禹錫這首石頭城)
2023-04-28 00:28:15 1
文\常清君
鄭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體平臺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歷等,經過獨立思考後,認真撰寫並反覆修改的原創作品。
常清君導讀:在中華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中,其中一大題材是有關懷古詠史的,即追憶念懷往昔歲月、描寫敘述古蹟史事等的古詩詞曲。常清君在此陸續與大家共同賞析其中佳作。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劉禹錫詩文俱佳,其作品涉獵題材十分廣泛,人們最為熟悉的是在常清君還在上學讀書時,就已經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竹枝詞二首·其一》,其中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經典名句;以及古文《陋室銘》,其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經典名句。
金陵古蹟石頭城這次賞析的是唐代劉禹錫的七言絕句《金陵五題·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按慣例常清君先解釋一下其中字詞:
石頭城:又稱為「石城」,廣義上是如今南京市的別稱,狹義上則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其遺址位於現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一帶,是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蹟,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築於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三國中的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城。其扼守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口,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軍事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稱。曾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等六朝都城。
故國:即舊都。此處指石頭城。
周遭:環繞。
淮水:指貫穿石頭城的秦淮河,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裡,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
舊時:指漢魏六朝時期。
女牆:指石頭城上的矮城。
描寫景物亦抒情《石頭城》是劉禹錫所寫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一首,長慶(唐穆宗李恆的年號)四年(824年)夏,劉禹錫從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任上,調往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寶曆(唐敬宗李湛的年號)二年(826年),劉禹錫奉旨調回東都洛陽,途徑金陵南京時,寫下了這首詩篇。
先來看前兩句「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從格式上看,這是兩句對仗相當工整的詩句,意思是說:四周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金陵古都,長江的江水不停地拍打著寂寞的石頭空城。
再繼續看最後兩句「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意思是說:秦淮河東邊古老而清冷的月光,在夜半時分越過宮牆照耀著這昔日的皇宮。
從以上的字面解釋,大家已經看出來,與常清君在上一篇賞析的同為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詠史懷古的七言絕句《赤壁》中,其中直接發議論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之詩句,存在明顯不同之處。
劉禹錫所作這首詩歌,不僅沒有發一字一句的議論,甚至都沒有提及任何與古都金陵南京有關的歷史故事,就只是在描述石頭城遺址的景物,好像作者本人參加了旅行社組織的「某某地一日遊」之類的旅遊團一樣,隨便發幾張現場照片到朋友圈而已。
憂國情懷在其中那是否意味著,這就是一首單純的寫景之作呢?非也!
劉禹錫當時所生活的年代,已處於唐代逐漸走向衰敗的晚唐時期,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朝廷裡的爭鬥也日趨激烈,地方上藩鎮割據的勢力日趨強大……
他作為一名朝廷大臣要員,看在眼中,憂在心裡,當途徑金陵南京時,看到曾經被詩家稱為「金粉六朝」的古都,所呈現在眼前的一片荒涼的遺址,更為大唐的未來擔憂,不想讓大唐王朝邁入這種從衰而興,又再到興而衰的歷史輪迴。
但他又不便在詩裡明說,因為當時的惡劣政治環境,已經不允許他這樣做了,而且他還曾經有過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劉禹錫曾因為創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得罪朝廷,被貶謫邊遠地區任職。)
所以,他只能將詩歌寫成貌似寫景之作(至少從字面上看是這樣),以免被好事之徒抓住把柄,但他內心深處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又難以完全遮掩,所以詩詞中,依然或多或少傳遞出一股悲憤憂愁之情。
有一些古詩鑑賞類書籍,將這首詩解讀為獨闢蹊徑,手法高明。其實,在常清君看來,只是詩人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常清君雲:詠物其實非寫景,憂國原本實抒懷。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讚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