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乎古者希矣翻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2023-04-18 05:31:38
有志乎古者希矣翻譯?孔子強調要學《詩》,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有志乎古者希矣翻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志乎古者希矣翻譯
孔子強調要學《詩》,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小子」就是我們老師稱呼學生「同學們」,而我們現在稱「小子」就含貶義了。漢語很神奇,它的聲調是有表意功能的。而全世界的語言當中呢,只有漢語有陰陽上去四個聲調。
再看「興、觀、群、怨」四個字,興是指激發人的感情,觀是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群是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怨是指諷刺時政。也就是說,人們用詩歌抒發情感,觀察社會,相互交往,針砭時弊。
孔子特別強調人的社會性,他說「鳥獸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意思是,鳥獸是不能跟它們為伍的,我不跟人這個群體一起,又能和誰在一起呢?因此,他強調入世,他孜孜以求社會變革,建立等級分明,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
孔子認為,學《詩》這件事,近的說可以侍奉父母,遠的來說可以侍奉君主。這樣看來,從「興觀群怨」到「事父事君」,孔子一直在強調《詩》的社會功能。
那麼最後一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應該怎樣翻譯呢?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解釋為學《詩》可以多了解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二解釋為從《詩》中獲得的識見比僅僅認識鳥獸草木要多得多。
哪種解釋好?這就要看孔子讓學生讀《詩》的意圖是什麼,前面我們講到孔子強調的是《詩》的社會功能,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孔子不僅跟學生說要學《詩》,還跟自己的兒子孔鯉強調要學《詩》,跟他說「不學《詩》,無以立」。
由此看來,「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個句子當理解為「從《詩》中獲得的見識要比僅僅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要多得多」。從句式上說它是一個狀語後置句,從孔子的教育思想來看,孔子要培養的是治國之才,他強調的是《詩經》的社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