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論理道仕(論理中客)
2023-04-18 04:48:22 2
什麼是論理道仕?近年來,作為一個網絡熱詞,「理中客」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它本來是一個中性詞,但如今似乎已經被汙名化,幾乎算作一個貶義詞,筆者將追根溯源,說說其來龍去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什麼是論理道仕?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什麼是論理道仕
近年來,作為一個網絡熱詞,「理中客」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它本來是一個中性詞,但如今似乎已經被汙名化,幾乎算作一個貶義詞,筆者將追根溯源,說說其來龍去脈。
理中客起源於網絡微博,後來被廣泛傳播,流行於各大網絡平臺。顧名思義,理中客似乎是指「理中」的「客」,實際上卻是三個詞,即「理性、中立、客觀」的縮寫,它們合起來可看作一個形容詞,但更多時候作名詞,指理性、中立、客觀的人。下面,筆者將依次分析「理」「中」「客」三者的涵義。
理性的涵義較複雜,一般指人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在哲學上,理性通常與形式邏輯緊密相聯,代表著思辨與理智;在日常生活中,理性則可泛指多思考、多分析,講邏輯、講道理,凡事三思而後行,在某些時候也體現為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感性與理性相對,多指憑直覺和感情用事,感性的人更容易情緒衝動、做事不顧後果。
中立指不提前站隊,不「預設」立場,不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不偏不倚。值得強調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是,不「預設」立場並不代表著沒有立場,在討論問題時,如果宣稱不存在普遍的、標準的立場,事物的價值就會變得具有主觀隨意性,對問題的討論本身也會失去意義。偏倚與中立相對,指帶著個人的偏見去看問題。
客觀指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情況和客觀事實出發,具體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而不是以個人的經驗或死板的教條為準。主觀與客觀相對,指抽象地、脫離實際地看待問題,可體現為不顧事實,憑空想像,主觀臆斷。
我認為,除了事態尚未明了之時,「理」和「客」都不會引起太多爭議,即使冷靜的、客觀的分析看似缺少人情味,但也是為了對問題有更全面的了解;最終,在清晰明了的事實和道理面前,絕大多數人都能明辨是非、維護正義,做出正確的價值評價。真正容易混淆視聽並廣為人詬病的應該是「中」,在很多時候,有些「理中客」自詡中立,但其實根本就沒有立場,或者說擁有「靈活的」立場,還用所謂的「要辯證地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來為自己辯護,殊不知自己其實是在詭辯,其依據是相對主義而非辯證法。
那些自認為中立的「理中客」的共同特點是:罔顧客觀事實,不顧主要矛盾,反而刻意地把無關緊要的次要矛盾無限放大,以混淆視聽。正如所謂的「你跟他講法律,他跟你談政治;你跟他談政治,他跟你講民意;你跟他講民意,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講法律」。以如此無賴的話術來與他人進行辯論,真可謂「立於不敗之地」。
例如,在某一事件中,「理中客」們對加害者的惡劣行徑視而不見,反而對受害者大加指責,竭力強調和放大受害者的道德缺陷,給人以受害者比加害者更值得譴責的假象,並妄圖以此來減輕甚至掩蓋加害者的錯誤行為,最終達到為加害者「洗白」之目的。其實,明事理的人都能明白,某事的錯誤無法掩蓋他事的正確,某事的正確也同樣無法掩蓋他事的錯誤,對於某一具體的事件而言,錯了就該受到懲罰,對了就該受到獎賞。我們只能討論具體情況下的具體事件,而不能將無關緊要之事無限放大,脫離事實本身去評價一個人是荒誕無稽的。
如果是真正的理中客,就會在全面地、充分地把握事態之前保持冷靜和謹慎,而在事實明朗之後,則會扣緊事實本身,理清自己的邏輯,進而鮮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場,如此才能符合理中客的原意。
總而言之,理中客並不是也不應該成為一個貶義詞,只是在如今的網絡上,更多的是那些披理中客之皮行相對主義之實的人,對這類「理中客」確實要多加提防並加以批判,而真正的「理中客精神」——講道理、有立場、擺事實是值得提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