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結構的特徵(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的)
2023-04-18 18:51:57 1
好久沒有更新了,因為有時候會突然地喪失表達欲望。
2月4日,大娃學校開啟了第一輪篩選性考試。一上午考語英數理化五科,難度大,題量大,考得孩子們都覺得思維力要被榨乾欠費了。
好在這個寒假大娃一直處於高強度的數理學習中,所以,這次考試對她的衝擊還不算太大,勉強能撐得住。
我們家長在旁邊也一直處於高度的緊張情緒中,以至於茶飯不思,寢食難安。緩解情緒,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讀書。但是,很多時候就是看不進去。
明明知道家長的焦慮,有可能會放大孩子的緊張情緒,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繼續讀《貨值列傳序》,這也是一篇難啃的骨頭,費解的地方很多。
有一句是「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我是徹底服氣這些難搞的虛詞了。就比如這句中的「之所」,到底起什麼作用?是什麼意思?
三家注史記中,司馬貞在「豈非道之所符」後索隱:道之符。符謂合於道也。
我們知道:
豈非,難道不是;
道,名詞,經濟規律;
符,動詞,符合,相同;
而,連詞,表並列;
自然,自然法則;
之,助詞,的,表限制;
驗,驗證;
邪,嗎;
唯獨對「之所」不解。查看之前自己的理解,總覺得拗口,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通常情況下,按照王力先生的說法,此處的「之」是定語修飾詞「的」,即「道」是定語,後面的「所符」是「所」字結構,相當於一個名詞性詞組。比如,「臣之所為」,就是「我所作的事情。」
可是,通常的「之所」結構並不適合此處的文義。按照司馬貞的說法,這裡的意思是「符合經濟規律。」全句是「難道不是符合經濟規律。」
但,為什麼「所符」要修飾「道」呢?而不是「道」修飾「所符」呢?這麼倒置,是有什麼語法根據嗎?
如果司馬貞的說法不對,那會是怎樣的呢?
我最初理解成「(這)難道不是(同)經濟規律相符合的(社會現象)。」
總感覺這樣譯很彆扭。一旦覺得彆扭,就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就這樣來來回回讀上下文,讀了好多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很多時候,我不喜歡互文求義的方法,因為總感覺這樣的方法求得的答案經不起檢驗,沒有規律可尋。正如一個大神所言,這種方法稍不留意就會墮入隨文釋義的誤區。
可是,我現在感覺,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按照通行的規律無法解釋的時候,又往往離不開互文求義。我猜想,有沒有可能是古人有些時候使用虛詞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按照孟昭連《之乎者也非口語論》的考證,虛詞本來就不是人們通常的口語,而是純粹為文的工具而已。
即使是司馬遷,也不能認為他使用虛詞就一定對。元人王若虛就說《史記》中的很多「而」字用得不當。倘若司馬遷都有用錯的時候,那其他的古人就更加可能會用錯。
但是,古人用錯了字,我們後人又不能去更改,只能想一些辦法來求得文義的通暢,故而導致一些極個別的虛詞用法,用過一兩次之後就再也沒人用了。這些用錯的虛詞,我們不能改,就只能認為是對的,並加以訓釋了。
這些偏門的虛詞用法,在我手邊,大致就只有徐仁甫的《廣釋詞》、王叔岷的《古籍虛字廣義》和尹君的《文義虛詞通釋》。一些偏門的實詞用法,則多出現在原著的註疏之中,另外就是像王念孫的《讀書雜誌》,或顧炎武的《日知錄》這類的書了。
我仔細查找「之」和「所」這兩個虛詞的每一個義項,期盼從中找出解決疑難問題的辦法:「道」為什麼被放在「符」的前面了?
我今天查到的結果是:
所,徐仁甫《廣釋詞》P495註:所猶「是」,結構助詞。賓語提在動詞前時用之,與「之」字同,「之」與「所」複詞並用,訓見《古書虛字集釋》。《山海經》「大澤千裡,群鳥之所解。」柳宗元《天對》作「大澤千裡,群鳥是解。」可見「之所」猶「是」也。
也就是說,「豈非道之所符」,就等於「豈非道是符」這樣一個賓語前置句。其中,「是」只是標誌賓語前置,本身並無意思,則原句等於「豈非符道」。
如此一來,原句:「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等於:「豈非符道,而自然之驗邪?」
譯作:「(這)難道不是符合經濟規律,並且是自然法則的驗證嗎?」
很多時候,譯文文義通順並且簡潔明了,代表著我們對句子的理解是對的。
但是,我們是不是需要進一步去探尋,為什麼可以這麼理解?這麼理解的根據在哪裡?進而在下一次遇到「之所」的時候,能借鑑這次的經驗,正確解讀新的材料。
倘若只是去背了這句話,那麼我們下一次遇到「之所」的時候,也仍然並不理解其中的玄機。
這正像學數學一樣,不耐心想辦法讓孩子理解,而是試圖通過快速背誦套路的辦法去解題,可能短時間內能取得好成績,但終究會害了孩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