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哪裡看星星(快來青白江這個基地)
2023-04-18 20:23:57 2
螢火蟲生態大棚一景。
夜色下的螢火蟲。
工作人員正在製作螢火蟲標本。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穎昳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7月9日晚,走進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螢火蟲生態繁育基地,螢火蟲成群結隊、穿梭飛舞,在黑夜中化作了點點「星光」,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
「最近剛聽說這裡有個螢火蟲基地,趁著暑假,帶孩子一起來看看書本上描述的場景。」在螢火蟲觀賞大棚中,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打卡」,大家靜悄悄地,感受著難得的美景。
人工繁殖,四季可賞螢
「大棚內目前有 2 萬隻螢火蟲,種類有三葉蟲螢、邊褐端黑螢、大端黑螢、雷氏黃螢等十餘種。」據十八灣村螢火蟲生態繁育基地工作人員許豪龍介紹,基地包括螢火蟲觀賞大棚、螢火蟲生態養殖區兩個區域,共佔地約4000平方米。
其中,螢火蟲觀賞大棚佔地約1500平方米,有螢光秘境、蝶樹流螢、螢光大道等螢 火 蟲 景 觀 點 和 螢 裡 問「道」、螢火蟲有機蔬菜等螢火蟲農業示範點,並且每年有長達8個月乃至全年的賞螢期。螢火蟲生態繁育螢火蟲生態養殖區佔地約2500平方米,養殖螢火蟲種類包括陸生、水生、半水生三類,養殖品種超過十種,可實現每年3月至11月不間斷出產螢火蟲。
自然狀態下,螢火蟲的最佳觀賞時期在夏季。2014年-2015年,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曹成全帶領團隊,在實驗室突破了螢火蟲人工養殖技術,使四季觀螢成為了可能。
「今年我們將引種大概12萬隻種蟲,都是通過國內現有的養殖基地引種到我們已經建設好的養殖大棚中。而養殖大棚已經打造好了棚內的生態系統,例如適宜水生螢火蟲生存的池塘、適宜半水生螢火蟲生存的溼地、適宜陸生螢火蟲生存的菜地,再通過人工幹預,比如投食等,實現螢火蟲的自我繁育。」許豪龍說。
留住鄉愁,帶動鄉村經濟
螢火蟲除觀賞外,還具備其它價值。
從第一產業來看,由於陸生螢火蟲幼蟲可以取食蝸牛、蛞蝓等有害軟體動物,因此可以作為天敵昆蟲應用於生物防治。同時,可以在諸多傳統農作物中植入螢火蟲,讓對環境要求苛刻的螢火蟲監測和代言農產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質。螢火蟲還可以適度融入第二產業,推出「螢火蟲」品牌的系列特色農產品,包括螢光稻、螢光米粉、螢光茶、螢裡酒等。
為何要建設一個以螢火蟲為主題的基地?基地負責人劉建華道出了其中緣由。
劉建華本就是十八灣村的村民,小時候是在鄉裡鄉親的照顧下長大的。後來外出經商,有了一點積蓄,就想為家鄉做一點事情,並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正好遇到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於是他回到家鄉,把經商多年積累的資源連結到此,和村委會籤訂了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啟動了「千年古韻城廂鎮·螢光生態十八灣」鄉村振興項目。
「一方面,小時候的十八灣村是有螢火蟲的,它是我鄉愁的寄託。另一方面,十八灣的水資源非常豐富,生態環境適合繁育螢火蟲,螢火蟲能和村裡現在的農業產業互相促進,實現一二三產提檔升級,增加當地村民收入。」劉建華說,現在還沒有人將螢火蟲做成產業,他也在探索螢火蟲如何引領鄉村振興。
十八灣村黨委書記萬孝成表示,十八灣村螢火蟲生態繁育基地是集螢火蟲旅遊(欣賞)、螢火蟲科普、螢火蟲研學遊、螢火蟲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也是十八灣村打造「中國螢火第一村」和探索螢火蟲系列創意產業鏈,從而全面拉動鄉村五大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