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童試考試幾年一次(清代科舉世家很多)
2023-04-18 20:12:20 2
清代科舉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學霸家族,比如山西陽城的陳家,山東諸城的劉家,安徽桐城的張家等等。這些家族無不是一門多進士,父子兄弟同登科。然而,要說名氣最大的,恐怕還是江蘇崑山的徐家。
科舉時代,獲取一個功名十分困難,一個家族子弟中有人考中舉人已經是十分了不得的事情了。以鄉試為例,清代各省都有固定的名額,大省舉人定額為160人左右,中省100人左右,貴州、雲南等小省僅有40人左右。至於進士難度就更大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進士只有兩萬多人。
崑山徐氏家族在科舉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蹟,老大徐乾學是康熙九年的探花,老二徐秉義是康熙十二年的探花,老三徐元文是順治十六年狀元,人稱「崑山三徐」。三兄弟兩個探花,一個狀元,這徐家祖上得積多少德才有如此恩榮。
其實,徐家兄弟並非只有三人,而是五兄弟,老四徐宏基沒有成年便去世了,老五徐亮採沒有三位兄長那麼顯赫榮耀,不過是個貢生身份,也沒有做過官,所以這個徐家老五很少有人提起。
兄弟三人同為一甲,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先例。然而徐家的榮耀還不僅如此,其中徐乾學生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徐樹屏、徐樹谷、徐樹敏、徐炯、徐駿,這五個兄弟在康熙朝又先後考中進士,沒有一個落單,這又是科舉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有關的科舉史料中,我們經常會見到諸如五子登科,九子登科的字眼,不過這個「登科」並非是指全部考中進士,舉人、貢生也算在內,不能混為一談。
康熙一朝,徐家三兄弟在官場上聲名顯赫。徐乾學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徐秉義官至內閣學士;徐元文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左都御史、文華殿大學士。
不過,上天是公平的,不會總是眷顧徐家的。當我們翻開史料後,就會發現徐家三兄弟除了老二徐秉義沒有多少非議外,老大徐乾學和老三徐元文的官聲、人品都很一般,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僚。
徐乾學是一個很會鑽營,善於琢磨康熙帝心思的人。在明珠與索額圖兩大集團互相傾軋時,徐乾學附和明珠與索額圖為敵。之後隨著官職和名望的不斷提升,又脫離明珠集團自成一派,並與明珠集團敵對。康熙二十七年,徐乾學指示御史郭琇上疏彈劾明珠,明珠也隨之倒臺。
如果說在明珠、索額圖黨爭中,徐乾學充當牆頭草的身份,或許是出於政治的需要。那麼在為官方面,徐乾學同樣也為時人所詬病。他曾主持過多次鄉試、會試,屢屢收受賄賂大行舞弊。同時,他又和地方一些督撫很曖昧,康熙二十七年,湖北巡撫獲罪,就供出徐乾學受賄一事,只不過在康熙的庇護下,沒有追究責任。
當時的李光地對徐乾學就有一個基本的評價:徐乾學譎詭奸詐,是朝中的危險人物。自康熙二十九年以後,徐乾學屢遭御史彈劾,被指控不法情事多達二十多起,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到他的弟弟徐元文。
康熙三十年,徐元文被彈劾「招搖納賄,爭利害民」十五款,當年的閏七月徐元文便「驚悸嘔血而死」。康熙三十三年,徐乾學也在一片質疑聲中在老家病逝。
老二徐秉義算是結局最好的一個,他天生的老實持重,對政治似乎並不是很感興趣,而是一門心思撲在學問上面。從他的仕途經歷來看,主要也是學官,在翰林院、詹事府當值較多,數次主持過鄉試、會試。康熙四十一年告老還鄉。後來康熙南巡時還特意召見過他,對他的評價也比較高。
徐乾學的五個進士兒子,或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們的仕途上沒有多大的亮點,沒有做過高官,都是知縣、主事、郎中一類的中下級官員。
徐乾學最小的兒子徐駿本來最有前途,他是康熙五十二年進士,並通過朝考成為翰林院庶吉士。然而在雍正八年時,他被仇家舉報揭發所著的詩文中有「譏訕悖亂之言」,雍正下旨嚴查,於當年十月坐實罪名,經刑部衙門議罪被處死。
當然,徐家三兄弟也不是一點成就都沒有,主要都在文學方面。徐乾學是當時的藏書大家,並有一些著作流傳後世;徐秉義和徐元文是編撰《明史》的主要成員,且都有不少著作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