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結構是如何發現的(地球內部有什麼)
2023-05-05 00:50:38 1
了解兒童藝術科學啟蒙,記得關注我,HandyKid。我們會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創意手工教程等,和你一起給孩子更優質的家庭教育!
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所看到的高山、大海、高樓大廈都在地球的表面!那我們天天都踩在腳底下的地球,它的內部是怎麼樣呢,你們知道嗎?
今天憨弟就分享一個用麵團認識地球結構的玩法。什麼?幾個麵團就可以讓孩子認識地球構造?
你沒有看錯,就是幾塊彩色麵團,憨弟帶著七七玩了一下,玩法簡單,也能很直觀的認識地球構造!爸爸媽媽們趕快準備起來吧!
準備材料麵粉、食用色素、水、刀
熟悉地球的構造在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下兩個重要的分界面。他們分別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是是地球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位於地下30-40km的一個地震波速度突變界面,是由克羅埃西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1990年首次發現。他觀察到地震波(特別是P波)在此處波速會突然變快。
古登堡界面是是固態地幔和液態外核的分界面,位於地下2900km。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後來為了紀念最早研究此界面的古登堡,人們將這個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啦!
爸爸媽媽們可以配合圖片告訴孩子,地球的結構是層狀的。地球擁有一層富含矽的地殼、一層溶融狀的地幔、一層液體的外核和一個固體的內核。從外面到裡面分別是地殼(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地球外核、地球內核)。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地殼較厚,青藏高原 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大洋地殼較薄,其厚度一般為5-10km。
地幔是地球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地球圈層,厚度可達2890km。地幔物質存在部分熔融,這是巖漿的發源地,也是造成地殼運動、板塊移動、地質構造等現象的原因之一。
地核是地球內部自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主要由鐵、鎳 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釐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參考步驟1、因為我們將根據地球內部結構創建多個圈層,所以需要各種不同的顏色來代表每一層。
內核=紅色外核=橙色下地幔=黃色上地幔=棕色海洋地殼=藍色大陸地殼=綠色在水中分別加入不同顏色的色素與麵粉混合,揉成大小不同的彩色麵團。
2、取橙色麵團並將其展平成薄餅狀,將紅色麵團放入橙色餅皮中。像包包子一樣把紅色麵團完全包裹住,並揉搓成橙色的球。
3、取黃色麵團重複上一步,將其展平,然後然後將橙色球放入黃色薄餅內,包裹並揉搓變成一個黃色的球。
4、繼續取棕色麵團包裹黃色的球。取藍色麵團包裹棕色的球。
5、藍色星球主體做好啦,接下來用綠色麵團做成一塊塊的土地來裝飾,代表大陸。
6、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刀將地球切成兩半。切開後,你會清楚的觀察到地球的不同層!
很多爸爸媽媽以為將麵團從球壓成餅狀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孩子做起來卻要費點力氣。這個時候就是考研陪玩父母的耐心啦!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插手哦,耐心的在旁邊看著他們完成。
有些寶貝年齡較小,手部力量可能不夠,可能第一次搓的麵團不夠圓,我們要積極鼓勵他們下一次做得更好哦!
歡迎大家留言給憨弟,加入我們的打卡圈,分享寶貝們的地球哦!
關於我,@HandyKidHandyKid專注兒童藝術科技啟蒙,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科技DIY項目等,平時也會推薦一些經典讀物和紀錄片。
關注@HandyKid,讓教育更精緻,讓陪伴更優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