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汕尾陸河河田鎮的由來(地名故事--汕尾市海豐陸豐陸河)
2023-05-05 03:17:33 1
汕尾市,簡稱「汕」,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協辦城市[1] ,別稱紅城、海陸豐,廣東省省轄市、珠三角城市群成員之一。地處廣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臺灣一水之隔,東臨紅海灣和碣石灣,蓮花山南麓,東臨惠來縣,西連惠東縣,北接梅州市和紫金縣,南瀕南海。
海豐縣是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是中國 新一輪城市合作示範地的窗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汕尾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小提琴之城」、「海鮮美食之都」等美譽。 汕尾是重要的邊境口岸城市。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
汕尾市下轄四個行政區、三個功能區。居民主要為漢族,還有疍族、畲族等23個民族。汕尾籍僑胞主要旅居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
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汕尾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海陸豐地區(汕尾市)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在漢代,海陸豐地區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東晉鹹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鹹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雲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府初轄循、潮、韶三州;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安陸縣,復併入海豐縣,仍隸屬循州;循州總管府裁撤,併入廣州總管府。 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改為禎州,汕尾隨屬禎州。宋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南東路禎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均屬廣南東路惠州。海豐縣轄興賢、金錫、楊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龍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民國初年,隸屬廣東省潮循,民國19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均屬粵東江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改屬東行政公署;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置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海豐入選中國影像方志集
1992年底,在市城區田乾鎮、遮浪鎮設立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現轄田乾、遮浪、東洲三個街道[3] )。1995年,在陸豐所轄的華僑農場設立華僑管理區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4] 。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深汕特別合作區」管轄範圍包括鵝埠、小漠、鮜門、赤石4鎮,總面積463平方公裡[5] 。
語言
汕尾市約260萬人使用海豐話(俗稱福佬話、學佬話、鶴佬話),主要分布於城區、海豐和陸豐大部分地區。根據其口音特點,可分為8個聲調片和7個聲調片兩大片,分別以海城話和東海話,陸豐東部三甲(主要是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小部分)地區通用相近閩南話。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陸河縣、海豐縣東北部和西北部、陸豐市北部,使用人口約55萬人。
白話集中於汕尾港和馬宮港,使用人口多數為深水漁民,約2萬人;在汕尾、海城、東海等地,因與港穗商貿往來頻繁,會說白話的佔相當比例。
佔米話是一種兼有白話、客家話、閩南話特點又自成體系的混合型方言,分布於海豐縣西南部,使用人口約3萬。
軍話是一種含有官話成份但深受客家話、閩南話影響的混合型方言,有陸豐西南鎮青塘村、大安鎮坎石潭村和海豐平東鎮龍吟塘村三個方言島,使用人口約1萬。
北方方言主要集中於城區,使用人口約2萬,多數於汕尾建市後遷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汕尾市居民中有八成左右會說普通話。
除使用漢語外,聚居在 鵝埠鎮上北村委會紅羅村的少數民族畲族,人口約200人,使用其民族語言——畲語
央視新聞聯播海陸豐英雄烈士,農民運動大王: 彭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