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去過江蘇嗎(蘇軾逝世920周年在這些江蘇名勝)
2023-05-14 03:23:10 1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今年的8月24日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1037年—1101年)逝世920周年紀念日。蘇軾一生瀟灑豁達,隨緣放曠,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詩文和書畫作品。他的很多故事和傳說,至今在全國各地口耳相傳。 蘇軾和江蘇有很深切的淵源,他擔任過徐州、揚州的地方官,最後在常州辭世。由北向南,如今江蘇各地的名勝古蹟中還能找到很多蘇東坡留下的雪泥鴻爪,流傳著他寫於江蘇的詩詞名句。
徐州黃樓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在徐州市區黃河南路的古黃河畔,坐落著一座上世紀80年代重建的仿古樓閣。它所還原的,正是北宋元豐元年(1078)徐州知府蘇軾所建的「黃樓」。
北宋熙寧十年(1077)四月,40歲的蘇軾被任命為徐州知州。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一場罕見的水災。這年夏秋之交,黃河在澶州決口,洪水如脫韁野馬,勢不可擋,淹沒了40多個縣,於八月廿一日直逼徐州城下。慣於舞文弄墨的大文豪,表現出他在治理水患方面的天賦。蘇軾從容若定,親臨一線指揮。他說服了不歸知州管轄的禁軍參與抗洪,率領軍民在城外築成一道長達948丈的防洪大堤。城外河水暴漲,洪水肆虐,蘇軾脫去官服,腳蹬草鞋,吃住都在城頭之上,日夜巡查,指揮軍民分頭堵水。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到十月初五,洪魔終於退去,徐州在蘇軾的指揮下安然脫險。
第二年,蘇軾考慮到徐州東門是防洪要衝,決定在東門之上建造一座高大樓閣。按五行之說,土能克水,蘇軾命人將此樓塗上黃土,取名為黃樓。黃樓竣工之日,他感慨萬千,寫下了《九日黃樓作》,其中的「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等詩句是此次抗洪的生動記錄。蘇軾在徐州任職期間,還寫有《放鶴亭記》《快哉此風賦》,今天的徐州依然留存有放鶴亭、快哉亭等名勝。
揚州平山堂: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北宋元祐七年(1092),蘇軾被任命為揚州知州,在任時間很短,還不到半年。但對於這座被北宋詞人姜夔譽為「淮左名都」的名城,蘇軾並不陌生,在他擔任揚州地方官之前,就十次路過揚州,每次都會停留盤桓。
揚州城的大明寺內,有蘇軾的恩師歐陽修所建的平山堂。坐此堂上,江南諸山,歷歷在目,似與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蘇軾經過揚州,只要有空,都會來到平山堂緬懷老師歐陽修。元豐二年(1079),揚州知州鮮于侁設宴於平山堂款待蘇軾。觸景生情,蘇軾回憶起老師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提筆寫下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詞中,蘊含著自己對歲月蹉跎,人生如夢的慨嘆。 在擔任揚州知州後,蘇軾又在大明寺內、平山堂北建谷林堂,以紀念老師歐陽修。「谷林」二字來自蘇軾詩《谷林堂詩》中的「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如今,平山堂、谷林堂依然是揚州大明寺的重要景點,雖已不是宋代建築,但依然儘可能還原了歷史面貌。
無錫二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蘇軾喜歡美食,也喜歡品茗。他的一首《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堪稱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最好的「廣告詞」。
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春,蘇軾往來於常州、無錫、宜興與杭州之間,遊歷江南的明山秀水。在無錫,他登上惠山,眺望太湖,拜訪了錢道人,品嘗用惠山水烹製的貢茶「小龍團」,不覺心情舒暢,才思泉湧,寫下流傳千古的《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詩中的「小團月」並非天上的月亮,而是貢茶「小龍團」,是產自福建的一種形如圓月的茶餅。讀此詩,一副浪漫的圖景在讀者眼前展開:蘇學士流連於風景旖旎的江南山川,突然看到的「二泉」,便帶著形同天上明月的「小龍團」,汲取了人間最美的泉水,來烹製這沁人心脾的清冽香茗。 蘇東坡對茶道深有研究,他喜歡惠山的水,也熟悉陽羨(宜興)的查,他寫過「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道出了他對陽羨茶(陽羨即宜興)和惠山泉的追捧。
常州艤舟亭: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
江南名城常州,是蘇軾的終老之處,如今常州的艤舟亭、東坡公園、藤花舊館都是和蘇學士有關的歷史遺蹟。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推出的《江蘇地方文化史·常州卷》中介紹,蘇軾一生11次到過常州,停留時間較長的有六次之多。
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春,杭州通判蘇軾前往潤州(鎮江)出差,路過常州東郊,夜宿通濟橋下(後人在蘇軾泊船處建有紀念他的艤舟亭 ),寫下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旅愁詩」《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詩中浸潤的,是他的羈旅鄉愁,也是他經歷了宦海沉浮,壯志難酬後發出的慨嘆。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被貶謫到海南已經四年的蘇東坡迎來了朝廷的大赦,在哪裡度過餘生呢?是故鄉眉州,還是杭州、黃州抑或是揚州呢?最終他選擇了常州,好友錢世雄為他借得常州城內顧塘橋畔藤花舊館(孫氏館),讓他棲身。六月十四日,蘇軾由潤州抵達常州。《邵氏聞見錄》載:「東坡自海外歸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東坡顧座客曰:『莫看殺軾否?』」可見,當時的常州萬人空巷,人們競相歡迎歡迎這位偶像級別的大文豪。
僅僅一個多月後的七月廿八日,蘇軾在孫氏館病逝。消息傳出,「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吊於家,訃聞四方」。
千年之後,常州古城內外,艤舟亭、洗硯池、藤花舊館(孫氏館)都是紀念蘇東坡的遺蹟。大運河邊的東坡公園內,一尊蘇軾雕像拈鬚行吟,再現了蘇學士瀟灑風流、樂觀曠達的丰姿。
在蘇州虎丘、鎮江金山寺、南京半山園和紫金山等地,也留下蘇東坡的足跡,他在這些地方分別寫有《虎丘寺》《遊金山寺》《同王勝之遊蔣山》等詩作。對於吳中名勝虎丘,他還給出了「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評價,流傳至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於鋒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