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張旭(詩詞欣賞草聖)
2023-05-13 11:54:59 1
據《清一統志》記載:「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縣西南二十五裡,源出桃花山。」溪邊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隨波逐流。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
《桃花溪》
唐代: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歷史上記載張旭曾經做過常熟蔚,後入京官拜金吾長史,並沒有確切證據說他曾經到過桃花溪,但這並不妨礙詩人創作。因為經過南北朝、隋直到唐代,由於《桃花源記》的廣泛流傳和對陶淵明的隱逸情懷的認同和追慕,「桃花源」已經成為世人精神世界和文化譜系中的一個符合,王維就有一首《桃源行》詩,用詩語複寫《桃花源記》,但據學者對王維的生平考證,並沒有他遊桃源的事跡。在唐代,類似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也就是說,」桃花源「是文人心中的一個情結。」桃花源「是陶淵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世界,在那裡沒有賦稅、沒有紛爭,是一片世外桃源,人間樂土。這樣的世界在現實社會中永遠無法成為現實,但有是後世人們一心嚮往的聖地。
從這首詩來看,詩中人並沒有刻意尋找桃花溪,他站在溪畔,望見遠處一座飛橋,在如煙的山霧中若隱若現,而此時的他並沒有要進入的意思,而是有意無意的向漁夫問起」桃花源「,至於是否能得到確切的回答,他並不在意。他明白,山中的美景可以盡情的遊覽,但人間的」桃花源地「卻是永遠無法達到的。
詩人的高妙不僅在於對這種深沉的人生,社會,命運的體察,也在於他表達主題的藝術手法。飛橋隱隱和煙靄中的群山,看似遠隔,卻終能達致;青溪、桃花、山澗,在腦海中是那麼的清晰,仿佛信步可尋,但實際上卻是有如天人之隔。世間萬物的真幻之理簡直就濃縮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