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是有多慘(清華簡揭秘西周滅亡並不是)
2023-05-17 21:20:59 2
2019年11月22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玖)》成果發布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會上宣布「清華簡」第九輯一共整理出5篇戰國文獻,分別是《成人》《治政之道》《廼[nǎi]命一》《廼命二》與《禱辭》。其中《成人》論述的是法制思想,是重要的先秦法制史文獻;《治政之道》講的是君主為政之道,《廼命》兩篇是君主對群臣、宗室的禁戒之辭;《禱辭》是祭祀地神之辭。
這五篇文獻均為傳世文獻所未見的佚籍,對我們深入了解先秦歷史及拓展古文字學等學科有極大幫助。那麼,「清華簡」到底是一部怎麼樣的簡冊呢?
「清華簡」系被盜掘出土的一套竹簡,後來被走私到境外。2008年6月24日,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向清華大學校黨委會匯報了香港市場出現了一套竹簡,受到了校方的重視,並派遣李學勤教授前往香港觀摩實物,得知這套竹簡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後來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先生將這批竹簡買下捐給學校,並於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華大學,從此就有了「清華簡」的稱號。如今,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就可以看到「清華簡」的實物。
現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清華簡」 。2006年清華校友從香港購得,並捐贈給清華。經碳14年代測定,以及經樹輪校正,這批竹簡年份是:公元前305±30年,也就是戰國中晚期。因是盜掘非法偷運至香港,並多次轉手,來源已不詳,推測來自湖北戰國墓可能性較大。
不過,當時入藏的「清華簡」可不是今天能看到的樣子。之前的保存者為了讓竹簡保溼,用保鮮膜將若干堆竹簡層層包裹,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導致微生物滋生蔓延,從而造成竹簡發黴。經過三個月的去除包裝保鮮膜、去除表面汙垢、殺菌、重新浸泡保存等一系列清洗保護工作後,「清華簡」終於被學者搶救了下來,之後才開始整理、釋讀工作。學者發現竹簡上的文字基本都是楚文字,從而推斷「清華簡」出土於戰國楚墓。整理成果大致如下:
2010年12月,第一輯《尹至》《尹誥》等9篇出版;2011年12月,第二輯《系年》1篇出版;2012年12月,第三輯《傅說之命》《周公之琴舞》等8篇出版;2014年1月,第四輯《卜筮》《別卦》等3篇出版;2015年4月,第五輯《封許之命》《厚父》等6篇出版;2016年4月,第六輯《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等5篇出版;2017年4月,第七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等4篇出版;2018年11月,第八輯《攝命》《邦家之政》等8篇出版。
整理成書的「清華簡」
那麼,在過去八輯的「清華簡」中,有什麼重大發現呢?
首先,「清華簡」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了補充,對以往一些傳世文獻、學術觀點提供了印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二輯的《系年》。這是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為許多歷史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佐證。
關於秦人起源問題,歷來有諸多爭論。在傳世文獻《史記》中,秦人母系來自帝顓頊,並且一直服事於夏商,似乎是出身華夏。然而,近現代學術界卻對此產生了分歧,王國維、蒙文通等認為秦人來自西戎,而顧頡剛、傅斯年等認為秦人來自東夷。《系年》則明確記載,秦人是商奄(今山東曲阜)之民的後代,周公東徵之後被遷到邾吾山(今甘肅甘谷),那麼秦人就應該是來自東夷,顧、傅的觀點是得到支持的。
《史記》記載周幽王寵愛褒姒和幼子伯服,廢除申後和太子宜臼,之後又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結果申侯聯合犬戎入侵國都鎬京時,被接二連三戲耍的諸侯都不來救助,其結果就是西周滅亡,諸侯擁立太子平王東遷。而《竹書紀年》等文獻卻提到,幽王廢太子後,申侯立太子為平王。幽王怒而伐申,戰死在戲(今陝西西安臨潼),諸侯又擁立攜王與平王對抗。後來諸侯放棄攜王轉而擁立平王,最終晉文侯殺死攜王而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這些記載同樣又是《系年》支持的,還補充了諸侯擁立的攜王是幽王的弟弟等。可見,西周的滅亡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並不僅僅是昏君導致的結局。
除了「補史」外,「清華簡」的另一大主題則是「證經」,其中最多的又是類《尚書》體文獻。比如第一輯中就有《尹至》《尹誥》等7篇,第三輯又有《說命》等。這些文獻一旦認定是《尚書》的篇章,那就是失傳的戰國古文《尚書》,能提供原汁原味的戰國思想史料。什麼是戰國古文《尚書》呢?就是戰國人最早編訂的《尚書》。因為秦朝統一後禁止民間私藏,所以這部《尚書》失傳了,西漢時期又出現過幾次,但都沒有流傳下來。傳世的所謂古文《尚書》,是東晉初年出現的。
關於傳世本《尚書》的真偽性問題,從唐朝開始爭吵了一千多年,直到清代閻若璩時,考證出這部《尚書》是偽古文《尚書》,其中保存了二十八篇西漢人記錄的今文《尚書》,才暫時平息了爭論。
根據西漢人的《尚書序》,「清華簡」《尹誥》《說命》應該就是《尚書》中《鹹有一德》《傅說之命》的別名,卻與傳世本《尚書》這兩篇完全不同,這似乎進一步印證了閻若璩的結論。但要注意的是,傳世本《鹹有一德》《傅說之命》某些句子就被其他戰國文獻引用過,這些零碎的句子應該也是真《尚書》,為何卻又不見於「清華簡」?這其實說明戰國時存在同名而不同內容的《尚書》篇章,《尹誥》《說命》並非唯一版本。
總之,不管是「證經」還是「補史」,我們都不能因為竹簡這樣記錄,就武斷認為其一定反映真實文獻或歷史,文獻傳承、傳說演變都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結合其他史料、理論、邏輯去綜合判斷。但無論如何,「清華簡」作為沒有經過後人之手的戰國史料,能直接幫助我們認識到戰國人的古史觀念。據「清華簡」首任主持人李學勤教授稱,「清華簡」全部整理完預計有十二輯,那麼未來仍然會有進一步發現。2019年2月24日,李學勤教授逝世,但他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影響著後人,「清華簡」整理工作仍將繼續薪火相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