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正宗方言(呼和浩特方言2)
2023-05-09 12:31:21 53
語言真是個怪東西。比方聽慣某人說方言,忽然有一天他跟你說起普通話,一下就彆扭的受不了了。
不管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但凡遇見我那些村裡的親戚或鄉親,管說話的那根神經瞬間就會讓我從普通話切換到方言模式。說的那個順溜,簡直讓沒聽我說過此地話的人目瞪口呆。
呀呀真稀罕,居然在這兒能碰見你。你跟誰相跟上來的?
二後生、鐵柱子、三大頭,你咋來的?
額(我)住的離這兒不遠,溜達上到過來啦。一會兒看完紅火不要回啦,咱們找個地方坐一坐,喝狗兩盅。
那額(我)打電話把小平和鎖鎖也叫上,有些時候沒見啦,今兒個索性好好兒喝狗一頓哇。
方言就是這麼直接,不客套,也用不著鋪墊,直奔主題。
不穿上衣叫「失不溜子」,不穿褲子叫「失犢子」,上下都不穿叫「紅麻不溜子」。
不知道叫「鬧不機密」,噁心叫「圪應」,不直叫「圪溜」,湊合叫「夾擦」。
辦事情不省的變通叫「死求一計」,唱歌跑調叫「七聲二氣」。
做營生不認真沒輕重叫「閃深踏淺」,辦事圓滑私心大會見風使舵看人下菜碟還不實在叫「鬼出溜皮」。
人不急活叫「死迷漾眼」,反應慢叫「瓷迷杏眼」,幹活不專心東張西望叫「操迷架眼」,東西不乾淨、顏色不亮快叫「灰迷處眼」,總上當還沒反應叫「愣迷扯眼」,
事不關己一派享受叫「神迷福眼」。
方言很有意思,像歡歡兒吃哇、去哪圪呀、挺欠的哇、撲刀子個來等,要是用普通話說,就徹底變味兒了。
下面這個,大人正忙的有些不耐煩,偏偏小孩兒不識眼色,跑來跑去不失閒兒,大人就發毛啦:這個灰個泡,不挺挺兒坐一會兒載是撲夾撓子(老鼠夾、捕鳥夾等)了,哎——爺一錘就定死你啦!趕緊滾!!隨著話音,背上狠狠兒挨了一圪獨。
「槍崩貨」,是個模稜兩可的詞。但「乃(挨)槍子兒貨」,就帶上仇氣了。如果某人被罵成「那個槍打了天靈蓋的」,這就是結下大仇啦。
至於棒叫「不浪」,滾叫「裹隴」,不太好叫「寡臊」、印章叫「手戳兒」,酒盅叫「甌子」,胡說叫「鬼嚼」、胃酸叫「醋心」,肯定叫「克八了」,受了驚嚇身體發抖叫「篩糠」,這些詞兒,別說外地人,現在很多本地小孩兒也聽不大懂了。
二人臺道白中的串話講究合轍押韻,如果不用方言而用普通話去念叨,就顯得陰陽怪氣了。像《賣碗》裡王成一出場說的那段快板:「……吃不飽穿不暖,每到年頭兩手空,旱地栽蔥門洞的風,蠍子的尾巴財主的心,又毒又辣又刺人,窮人有冤無處申,一連伺候了四五家,家家財主都黑心,萬般出在無奈和,給人賣碗度光陰……」,不信你用普通話試試,不把人笑翻才怪了!
高雁萍,專欄作家。畢業於內蒙古大學文學研究班。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賽罕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百萬字作品見《中國詩歌》《散文詩》《草原》《散文選刊》《西部散文家》《中國文學》《人民日報》《大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羊城晚報》《內蒙古日報》《北方新報》《呼和浩特日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