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海鮮都有啥(來聊聊野生海鮮)
2023-05-14 23:43:32 3
喵友們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
是不是逛賣場時常有看到這樣「生猛海鮮」大賣場?
或者到海濱城市旅遊,有掛下面這種門牌的店家熱情呼喚?
而今,呔吃喵主推的『福建東山島野生海鮮』,是不是讓你產生疑惑?
到底?
什麼是『生猛海鮮』?
什麼是『野生海鮮』?
來來來,搬好小凳子,聽喵來普及一下這二者的區別。
野生海鮮 Vs 生猛海鮮
生猛海鮮: 「生」是指由生命的、活的,猛指活蹦亂跳的,組合起來時新鮮又具有生命力的為海鮮 (by:百度)
野生海鮮: 它們的成長過程是自生自滅、沒有人工幹預的,因此品質會更好。野生海鮮的獲取途徑只有一個,就是在海裡捕撈,而捕撈成本較高,野生海鮮的價格也比較高。
但是由於大部分的野生海鮮一旦離開海水不久,就會自然死亡。
因此,漁民為了最大限能鎖住鮮度,在剛捕撈上來的魚類等海鮮還活著的時候,就直接在零下50度左右的溫度中進行速凍,市面上的野生海鮮常見的只有冰鮮的,也就是活凍的。
所以很遺憾告訴你,除非你是漁民,在深海捕撈的時候才能看到真的生猛的野生海鮮。而你在菜市場,超市,餐廳你能見到的活得海鮮都是養殖或半養殖的!
由此引發另一個概念:養殖海鮮
野生海鮮 Vs 養殖海鮮
養殖海鮮:就野生海鮮和養殖海鮮營養價值來說,是差之不多的。但是由於養殖過程中為了抗病蟲害,必須添加一些國家漁藥標準範圍內的漁藥,所以確實會有部分營養的流失。
但也不是說所有的養殖海鮮都是便宜的,比如養殖的海參、鮑魚、青蟹、梭子蟹等也是有一定價格的,因為它們產量較低。
所以,下次如果你要在喵面前說一定只吃活的海鮮,喵只能說,你可能不是真的吃貨噢,因為野生海鮮的和養殖海鮮的口感,對喵來說那真的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哪些海鮮是一定野生的?
鮟鱇魚
鮟鱇(ānkāng),俗稱結巴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C,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製做魚鬆等,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擔取魚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原料。
虎頭魚
石頭鱸(西公格),學名,褐菖鮋,俗稱「虎頭魚」、「小狼魚」。 虎頭魚肉質鮮嫩,潔白,含脂肪少,味美,無小刺,營養豐富,故也稱「假石斑魚 」。
△ 虎頭魚豆腐煲
黃鯽魚
俗名麻口前、毛口國、黃鰶、雞毛鰳、黃雀、赤鼻、黃尖子、白赤、茫口、簿鯽、薄口、油扣、烤子魚。肉質細嫩,肉味甜美,具有和中補虛、除溼利水、補虛贏、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尤其是活黃鯽氽湯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藥物不可比擬的作用
△ 酥黃鯽魚
黃佔魚
又名巴浪魚、竹籤魚等,體呈紡錘形,稍側扁。分布於中國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東海主要分布於中國福建沿岸,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
△ 紅燒黃佔魚
鰳魚
鰳魚(lè yú),別名: 鱠魚、 白鱗魚、克鰳魚、火鱗魚、 曹白魚。 暖水近海中魚類。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 蛋白質、 脂肪、 鈣、 鉀、 硒均十分豐富;具有降低 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 血管硬化、 高血壓和 冠心病等有益處。
△ 清蒸鰳魚
龍頭魚
也叫燈籠魚目,龍頭魚科龍頭魚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為沿海中、下層魚類,是中國沿海常見食用魚類。
△ 醬燒龍頭魚
馬鮫魚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其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燻魚」,也可用鹽醃製。
△ 香煎孜然馬鮫魚
橡皮魚
學名叫綠鰭馬面魨,潮汕俗名:迪仔;在上海和閩浙一帶稱橡皮魚、剝皮魚,在北方稱豬油、皮匠魚、麵包魚、燒燒角。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也見於南非。
△ 豆豉辣醬橡皮魚
青佔魚
屬鯖科,鮐屬,為海洋洄遊性上層魚類,分布於太平洋西部,主要有海洋島、連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漁場。
△ 紅燒青佔魚
帶魚
又叫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青島、日照黃海沿岸城市稱魛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我國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帶魚出水即死,這也是養殖的難題,至今未能解決。
△ 煎帶魚
哪些海鮮是可能是野生的?
金鯧魚:最先由臺灣地區開始人工培育,技術已非常成熟,市面上幾乎都是養殖的,南方金鯧養殖年產量數萬噸。
銀鯧魚: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銀鯧魚的養殖研究初步取得了成功,市面上部分出售的為養殖銀鯧魚。
哪些海鮮可能是養殖的?
大概率是養殖的有這些:
大黃魚(99%)、金鯧(99%)、石斑魚(60%)
玉禿魚(黑色為養殖、紅色粉色為野生)
鱸魚、黑鯛、梭子蟹、青蟹、蝦蛄(極少)
黃姑魚、鮸魚、真鯛、十六枚(黑包公)、多寶魚、比目魚等。
怎麼樣?
是不是對海鮮的認知又更新了?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若有任何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妥善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