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團個人簡介模板簡短(從倉庫場走上)
2023-05-14 10:38:34 1
改革開放初期的徐涇是一個不起眼的鄉村小集鎮。1979年,趁著改革春風,徐涇業餘滬劇團成立,第一批從「農」出身的文藝兵自編自導自演,活躍在鄉間村落。1987年,徐涇業餘滬劇團更名徐涇藝術團,無論是表演作品還是形式都日漸豐富。10年後,徐涇鎮文化藝術節創辦,如今成為兩年一屆的市民文化盛會。「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年年有匯演」是今日徐涇的真實寫照。
「文化綻放城市精彩」——第十二屆徐涇「四葉草」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徐涇藝術團成立四十周年文藝演出活動近日在徐涇鎮文體中心舉行。「鄉村文化」「多元文化」「時代文化」「海派文化」四大篇章,匯集了滬劇表演唱、京劇、歌曲、獨角戲等多種藝術表演樣式。也是藝術團40年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原創小品《我要上春晚》
「半工半藝」艱苦排練
「1979年,藝術團成立時,成員大多是各村生產隊的文藝積極份子,還有根據劇團需求招收的一批新人。」徐涇鎮文體中心主任李品龍說。30餘人的藝術團,從排《沙家浜》《金繡娘》《阿必大》等「折子戲」起步,一度連排了《半把剪刀》《庵堂相會》六個大戲,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當時,巡演禮堂就是團隊的「土賓館」,被頭鋪蓋自己帶,禮堂副臺鋪上稻草就是「床」;演員還要做「苦力」,制布景、做道具、裝臺拆卸……臺上是演員,臺下是小工,所有生活一肩挑。「打穀場和村頭是演出場地,白天農忙的鄉親,晚上端著長凳、矮凳聚一起,演到高潮處,真是用眼淚和歡笑訴說著地方傳統戲的魅力。」
上世紀80年代,劇團還是「半工半藝」。女演員一天要完成0.1鎢絲銅接絲500根;男演員要完成20安培的保險管串焊1000隻;產品送貨沒有車輛,團長騎自行車送貨,每次200多斤的貨件,來迴路程4小時之多。「果園裡除草打農藥,玩具廠裡塞玩具,電器廠裡做配件,後來劇團有了自己的加工車間,白天做工、練功兩不誤,加班加點排練也沒怨言。」李品龍說。
排練中的徐涇藝術團
徐涇鎮文體中心圖書館館長湯春紅17歲進入徐涇業餘滬劇團,20歲主演了人生第一部滬劇大戲《痴男怨女》,巡演了40場。「到了八九十年代,單一的地方戲曲無法滿足群眾需求,團隊每人都要向複合型人才轉變,創作的節目也更加多元。」這一時期,藝術團創排了小品《峰迴路轉》《虛情假意》;滬劇表演唱《老阿婆開店》等多個作品。
業餘滬劇團成員合影
「我的演藝生涯是從跑龍套起步的,一路走來演過男的女的、老頭老太,甚至還演過牛。」從演員到副團長、團長、中心副主任,徐衛強十分感慨,「我學過薩克斯、也扒帶子跟著名家學表演唱,做過舞臺監督、場控,從表演到管理,一點點積累。」他說,以前藝術團的觀眾都是本土鄉親,最愛鄉音滬劇,現在越來越多外來務工人員、外籍人士來到徐涇,對群文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個時代的文化特色、流行元素不一樣,徐涇藝術團最初以戲曲類為主,現在,燈光秀、雷射舞、話劇、音樂劇、Hiphop、爵士舞,緊跟時代流行,做了很多嘗試。」
「改革開放四十年,藝術團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說說唱唱到音樂舞蹈,從戲曲曲藝到應有盡有,現在是村村有團隊,處處有舞臺。」衛二居支部書記徐仁磊引用藝術團原創獨角戲《追夢》裡的臺詞,「這很好地概括了藝術團的四十年。」
第一批團員重回舞臺
藝術節開幕當天,徐涇藝術團第一任團長袁國民帶領第一批成員李秋平、陸正義、姚永娟、卜銀龍、唐美華,帶來滬劇《庵堂相會·看龍舟》。第一任花旦許月琴獻上京劇《大唐貴妃》,贏得臺下陣陣掌聲,她曾獲得上海市十佳歌手,個人演唱會「她從水鄉來」開進上海逸夫舞臺。
經典傳統滬劇《借黃糠》
李品龍、湯春紅帶來的滬劇表演唱《領略一番水鄉情》,讓大家重溫當時滬劇表演唱的風採。1998年8月,徐涇藝術團代表中國農民遠赴日本,把這個節目演到了亞洲秧歌節文化交流舞臺,將青浦的水鄉神韻展現給亞洲人民。
鍾春燕、陸慶歡、曹霞、錢智的劇演唱《十八相送》用歌聲和精湛的表演藝術唱響了群眾文化的風採。徐天賜、姚遠、藝術團樂隊帶來的音樂舞《夜雨雙唱》則體現了徐涇藝術團融入海派文化,融入新時代的不懈追求。
近年來,徐涇鎮文體中心創新「種文化、送文化、賽文化」——「九字訣」工作模式,吸納新鮮血液充實團隊力量,並通過輔導基層藝術團隊等方式,加速文藝團隊培育,目前已培養了以「一鎮一村一企」為引領的逾百支文體團隊。藝術團、社區團隊創作的節目以「文化三下鄉」、「區域化黨建」等形式在轄區內巡演,通過社區、企業、校園等平臺,倡導百姓舞臺百姓樂,群眾文化群眾享,助推群文品牌創建。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為滬劇《星星之火》隔牆對唱選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