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產地在哪個省份最好(探訪碧螺春原產地)
2023-05-05 15:57:08 2
太湖之大,湖與天連成一線,橫跨江、浙兩省,養育無錫、湖州、宜興、蘇州四城民眾;太湖之富,四季魚蝦,金秋大閘蟹,吃不重樣。
這幾天,小懂就來到了太湖東岸的蘇州吳中區,深入碧螺春的發源地之一———洞庭東山,品一品迷倒康熙的「嚇煞人香」。
碧螺春產區最大的特點就是茶和果木在一起種植。一眼望去,我們首先看到一整片的枇杷樹、楊梅樹、板慄樹,細細地往下瞧,生長在果樹下的茶樹才一棵棵映入眼帘。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使碧螺春茶具有獨特的花果香味;也正是這個原因,果樹替茶樹擋住了大部分陽光,使茶生長慢,較其它茶區採摘也就晚了一些。
小懂和當地的一位茶友「巡山」時,了解到這裡每個村民的茶園、果園並不是千百畝聯成一片,而是東一塊、西一塊的。原來在最早分地時,並不是集中劃分,這也就導致一些村民會選擇在茶都長得差不多時,再集中進行採茶。
這裡的村民清早就開始採摘,採回後開始人工篩、挑,選出需要的芽頭或一芽一葉。
到了下午開始重頭戲——炒茶。
碧螺春從殺青到成品,全是在一口鍋中做成。鍋底的最初溫度有300℃左右,炒茶的師傅就把雙手插在這高溫的鍋裡翻炒茶葉。
一邊翻炒,一邊抖散,平均打到鮮葉的溫度在60℃左右。等到青葉變軟了,再用雙手的掌心把茶葉搓成團。邊炒邊搓,搓成了團,又把它抖散開,再搓。
師傅們一隻胳膊拄在邊上,手掌作為揉搓的受力點,另一隻手就是不斷地搓搓、散散、揉揉。搓要時松時緊,揉要時重時輕。
最後做出的碧螺春,就像剛燙過的頭髮那樣的蓬鬆鬈曲,還帶一層白嫩的茸衣。
通常,這樣一個過程要30~40分鐘左右,一斤鮮葉一般只能做出二、三兩茶葉。
碧螺春的工藝,機器最多能代替60%,最為關鍵、最辛苦的搓團顯毫工藝是替代不了的。而機器也只有大一點的茶廠才具備,村民們依舊是全手工製作。
小懂不禁感慨,若沒有去茶產區了解,永遠不知道這短短幾分鐘的一杯茶,需要付出這麼多的辛勞。
進茶店或者去村民家,他們都極為講究地拿出一個玻璃杯,用上投法泡出一杯清香的碧螺春。也有極少數使用蓋碗,但失去了觀賞的意義。
碧螺春是所有綠茶中下沉最快的,第一泡的味道極淡,僅僅為了觀賞。小懂拍了很多碧螺春的第一泡,把最有感覺的分享給大家。
碧螺春遇冷?
正值春茶季,東山並沒有因為這個原因顯得熱鬧,過來的外地人大多是旅遊、攝影,尋茶的小懂怕是獨一份啊~
難道碧螺春市場太冷?可畢竟「十大名茶」,應該不會落得這般冷清吧……
小懂在和村上的茶店、村民聊天時,問出了這個疑惑。據他們透露,一般要在清明節前後,人才慢慢多了起來,一是那時候茶基本上全下來了,二是正值踏春、清明掃墓,順路會買些茶。
想要明前茶的客人,基本都是老客戶,早就提前訂好了,不會親自來,都是他們送去或郵寄。而且碧螺春主要的銷路在江浙滬,光是這一帶就可以消掉他們的產量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時令性很強,3月、4月有茶,5月開始產枇杷,6月份楊梅也下來了,等到9月、10月,白果、板慄、大閘蟹又開始上市了。這也是小懂為什麼稱呼這裡的人們為村民,而不是茶農的原因。
2017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江蘇吳中區位列第十一,絕少茶產區有這麼強的經濟實力,可見這一帶還是非常富庶的,除了茶,他們有很多賺錢的方法。
所以小懂很擔心,炒茶這麼辛苦,摘一顆果子輕鬆就能掙到錢,會不會有很多村民放棄制茶,只等果子成熟?
當地人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人會放著錢不賺,而且茶季和水果季正好是錯開的。」
確實,經過小懂這幾天的觀察,村民們依舊很認真的在採茶、制茶。真的很感謝這些勤勞的人,讓我們還能喝上一杯正宗的碧螺春。(文章來源於:懂茶帝 作者:懂茶帝)
關於普洱茶衝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