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許繁華成舊夢(繁華幾何千年一夢)
2023-04-30 01:51:46 1
一個武陵的捕魚人,每天打魚為生,可有一天他偏偏沿著一條溪不停往前走,竟然走進了一個夢勻般的世界。陶淵明把那個世界叫作桃花源。
從此,人們對桃花源開始了一場長達千年的尋找。
其實,桃花源,應該是從古至今每個中國人都做過的一場夢,陶淵明,不過是道破了這場夢的人。
在他之前,嵇康隱居山林,以打鐵為生;謝安隱居東山,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家;陶潛回歸田園後,才明白「此中有真意」。後來,隱居成了數代文人懷才不遇時最終的路,唐寅住在桃花塢,以畫療傷;王維遠離長安城,在萬水千山和溫溫禪意中,尋找人生的真理……他們終其一生,都想找到消失不見的桃花源。
不光是失意的文人,所有人都從未放棄過尋找桃花源,總是相信這世上存在這樣一個地方,沒有世俗紛擾,沒有人心糾纏,可以令人忘記煩惱和憂愁,讓生活從頭來過。
沒有從繁華世界重重跌落的人,是不會明白一個不肯為五鬥米折腰的文人,為什麼會對平淡而並不富足的田園生活感到心滿意足。
是的,當他寫「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時,內心不能說沒有一絲怨恨,怨恨他所在的時代不公平,怨恨他懷オ不遇的身世、然而當他終於過上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日子,他也像農人一樣去田間勞作,身穿布衣,粗茶淡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風過竹籬的聲響和深夜裡的陣陣蛙聲,雖寂寥,卻是真的得到了身在宦海無法擁有的寧靜。
作為一個詩人,田園生活將他的文字洗鍊得乾淨純粹;作為一個人,遠離世俗紛爭的簡單,讓他懂得了生活。
陶淵明是武陵人,《桃花源記》開篇便是:「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所以武陵就被人認為是桃花源的所在。後來又有人說,南嶽衡山的雲密峰、浙江天台也是桃花源。
可陶淵明的桃花源,真的就是武陵嗎?如果是,為什麼後來人們按圖素驥都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夢一旦醒來,就只能成為記憶。蘇軾《和桃源詩序》:「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其實,那個難以再現的桃花源,是他對理想世界的一場追尋吧。
除非真有一個這樣的理想世界,讓人遠離紛擾繁華,在最普通的日子裡,感受人與人之間最初的溫情,體會人與自然最初的共生共榮,桃花源才會成為人可以抵達的世界,那場夢才會一直不破碎。
小提示: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普者黑景區》,接收消息更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