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雄出嫁潮汕(謝文雄江湖悟回到山寺前)
2023-04-22 18:06:13 1
欄目:文棚
非己所得終要還(散文)
行腳無常,飄忽不定。忽一日,筆者漫無目的來到汕頭市澄海區程洋崗虎丘山丹砂寺,眼光遊移於寺門的兩側對聯,竟徘徊躑躅吟哦,久久難以釋懷。
只見山(寺)門石柱上聯為:虎虎天地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太虛容實,小實彌虛,虛懷須歷千仞嶂,見丹方入聖,實求富民強民,真傳乃武抱凌紫;下聯為:丘丘世上事,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克非納是,恭是制非,非凡應經萬斛浪,淘砂始得金,是達興家興國,有道者當負雲霄。
聯中巧妙地鑲嵌植入「虎丘」、「丹砂」、「武當」、「紫霄」等地名和道教圖騰開山所在,是信徒們修煉、修道、修身、朝拜的心中聖地,嚮往的靈山恆河,理想的悟道淨土;是芝蘭玉樹門,九品蓮花邦,華池天堂景,君子神仙國,殊勝蓬萊島……寺內供奉玄天上帝(北方真武)、釋迦牟尼、文昌帝君,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廟觀,是世俗信徒各自找到所信奉的皈依,以及寄託的精神支柱。
題聯飽含道心禪意儒修,播化道風仁雨,啟迪世道人心,滲透哲理,寓意深刻,回味雋永,歷久彌香;且上下聯之間字與字、詞與詞相對呼應,典雅工整,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無窮,繞梁三日。
丹砂古寺座落于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崗村虎丘山西側。創自明成化十三年(1477),歷代修葺,1984年列為該區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至1995年初步修建,是釋、道、儒三結合古剎,頗具特色,文物豐富,成為程洋崗旅遊區重要景點。
丹砂古寺初創時屬道教,稱「紫霄樓」,香火源自道教聖地武當山。明成化年間,在此傳授武當拳成為潮汕的道教宗觀。壬寅十八年(1482)續建,後遭倭寇焚毀。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起由僧釋真聞重建,改稱「丹砂古寺」,成為釋、道、儒三結合之聖地。又歷經數次興廢,1922年重修。原有廂房花圃、藏經閣、磨針亭、磨針井、演武廳、月旦堂等,規模宏大,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站在寺門前,品評著此楹聯佳作,我突發奇思:那些逆天意背民心,傷天害理,禍國殃民,反天違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貪婪缺德,鮮廉寡恥的,路上行人都有一塊心碑,歷史終歸會出現鐵筆御史。正如林則徐公為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墓的題聯「公道久而論定,何處更得此人」一樣,歷史不會因當朝你身處尊位而不能「千秋定評」。然修身護道,報國興邦,興家強國展鯤鵬凌雲之志,順天應物行忠孝禮義之舉,輔國安民,克己為公,廉潔慎獨,終歸是學士名士國士永遠的家國情懷,終歸是家國情懷者永恆的主題,終歸會在身後留下曼妙精彩的一筆。
此時,我腦際又突然閃過一件歷史迷案。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在奉太后「金匱遺詔」之盟約聲中,在「斧光燭影」的千古歷史謎案中,弟弟趙匡義(後為避諱改趙光義)接帝位,也就是宋太宗。自此之後的100餘年間,北宋的帝位一直由趙光義一派繼統;趙匡胤一派子孫遠離汴梁,世居邊陲。直至公元1127年,即靖康二年,金兵大舉南侵,在百年北宋的「文治」下,缺乏名將的北宋不堪一擊,汴京淪陷,徽欽二帝被擄掠北上,到達如今的黑龍江。這就是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後,趙光義一派兒孫悉數被囚禁黑龍江,只餘下宋徽宗第9子趙構,就是後來的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趙構因南渡驚嚇再也沒有生育能力,只能收養宋太祖一派的2位後裔為養子。這就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宋孝宗,而宋孝宗為宋太祖七世孫。紹興32年(公元1162)5月,宋高宗突然提出要禪位,右相朱倬認為「靖康之事,正以傳位太遽,盍姑徐之」,意思是說,北宋的滅亡,與當年宋徽宗匆忙傳位,致使朝政陷入混亂、金兵趁機而入有著莫大的關係,傳位一事應當慎重,更應當從長計議。對於朱倬的合理建議,宋高宗不理不睬。6月10日,宋高宗以「老且病,久欲閒退」(《宋史》)為由,下詔傳位皇太子趙眘,自稱太上皇帝,移居德壽宮。6月11日,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宋朝的天下,終於又回到趙匡胤的後代手裡。
隨後100餘年間,帝位就一直在宋太祖派下傳衍。這應了一句潮語「人在江湖,拿走的東西終歸要還的。」因此,不是自己的東西,傷天害理貪婪得到的最終都會遺落、離去;不是自己的,順應天意民心,該放就放,不要也罷。
(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臺,面向全球華人開放,供作者、讀者轉發推送。其「寫手」欄目向全國徵集好稿,外地來稿不論公開發表與否,皆有可能採用。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編輯部打賞100元/篇。請一稿一投。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內。非籤約作家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及銀行帳戶全稱、帳號。)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編輯:徐向東
◆二審:藍運良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