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的作用(動員的本質二)
2023-04-17 22:26:57 3
領導者不僅要當學生,更要當牧師。牧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共產黨人善於動員群眾,也是做了群眾思想的工程師。領導者要動員群眾解決創造性難題,也得當群眾的靈魂與思想的工程師。
01
經理人做管理的五個層次
經理人做管理有五個層次,只有最高層次的管理才是牧師。牧師的最終目的是傳教,是將意義賦能給別人。
我們先來看看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管教」。在這個層次,經理人主要依靠職位權威來教導下屬。管教型經理人的典型方式,可以概括為「照我說的做」。
第二個層次,是「說教」。在這個層次,經理人主要靠溝通來獲得成果。說教型經理人不依靠或者不僅僅依靠職位權威來壓服對方,而是依靠溝通來說服對方。他們的教導方式,可以概括為「我說服你做」。
第三個層次,是「身教」。在這個層次,經理人主要靠成果來動員群眾。身教型經理人不(僅)靠職位權威,也不(僅)靠溝通說服,而是靠以身作則和創造成果來贏得追隨者。他們的教導方式,可以概括為「我做給你看」。
第四個層次,是「請教」。在這個層次,經理人放低了自己的位置,把群眾放到了更加中心的位置。畢竟領導力的難題最終要依靠群眾解決。經理人不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問題。請教型經理人典型的教導方式,是問:你說說怎麼做?。在前三個層次,教導的內容主要是工作任務。從第四個層次開始,教導的內容開始向育人轉變。
第五個層次,是「傳教」。在這個層次,經理人像牧師一樣,把組織的使命、工作的意義和個人的成長作為教導的主要內容。「為什麼做」取代「怎麼做」成為最重要的問題。傳教型經理人的教導方式,是引導對方思考這個問題:你為什麼做?
這五個方面,儘管有由低到高的梯度,但並不是說較高的層次就可以取代較低的層次。每個層次都是經理人需要掌握的教導工具,只是越高的層次是越難掌握。
卓有成效的經理人,要熟練掌握所有這五種教導工具。如果你只會使用其中一種或者兩種,將難以在所有情境中都有效地當好牧師。
02
做好牧師有五個要求
做好牧師有五個要求:一要覺得人可愛,二要會聽別人的話,三要話語受約束,四要極其的自律,五要將意義賦能給別人。牧師的最終目的是傳教,是將意義賦能給別人。
做好牧師第一要覺得人可愛。領導者之所以為領導者,那是因為有追隨者。要有追隨者就必須要有關愛他們,要覺得他們可愛。引申到更深遠的層次則是偉大的領導者都是為大眾謀福利為社會做貢獻的大仁大愛者。
恰如儒家的大愛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顯示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和平的社會願景。
領導就是要與人打交道,如果不覺得人可愛則無法與之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毛澤東曾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只有發自內心地想要去教導群眾,去親近群眾,去尊重群眾,才能有效地領導他們。
做好牧師第二要會聽別人的話。一個做領導的人,如果只是自己說話,像放鞭炮一樣,這一個放響了,連下去又是一個,一連串的放下去,這樣的領導是很難受人尊敬的。沒有一個領導是一直在那裡講話的。
一個人一來到你面前講話,就有三種話需要你聽出來:第一種,他講出來的話;第二種,他沒有講出來的話;第三種,他真實意思裡的話。
傾聽是領導溝通的核心。傾聽分為被動傾聽與主動傾聽,被動傾聽是自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主意,並不是真心地想要聽聽別人怎麼說,主要表現為有不耐煩地聽,或者是聽到一半就打斷別人,或者是草率地以主觀的主意猜測對方的意思。
領導者傾聽需要有極大的涵養與耐心,因為你要傾聽的人大都是思維可能不如你的人,或者是表達上比較混亂但卻有可能是真實情況的掌握者。
主動傾聽的秘訣是提問,邊聽邊提出問題,提問有二個好處,一是可以進一步地澄清問題,二是幫助敘述者清理思路。
管理學家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書中發現,卓越公司的領導者與眾不同,他把他們稱為「第五級領導者」。
第五級領導者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們用問題領導,而非答案。而那些沒有實現飛躍的公司擁有的是「第四級領導者」,第四級領導者用答案領導。
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是領導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區別。領導者解決挑戰性難題,他沒有現成的答案,他需要動員群眾去發現答案和實施答案,因此他提出問題。
管理者解決技術性問題,技術性問題有已知的答案,管理者往往就是那個掌握答案的人,因此管理者回答問題。柯林斯所說的「第四級 領導者」,主要是管理者,而非領導者。
現實中充滿了挑戰性難題,等著我們去解決。經理人既要解決技術性問題,又要解決挑戰性難題,因此既要學會回答問題,更要學會提出問題。正如韋爾奇所說: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那麼你分內的工作則成了提出各種問題。你必須做好思想準備,要顯得是部門中最無用的人。每次對一項決策、一項提議或一條市場信息進行討論時,你都要一個勁地提問:如果……會怎樣?,為什麼不呢?,為什麼會這樣?」
做好牧師第三要話語受約束。中國人經常會說我們長著二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口無遮攔心直口快的人往往都難成大事。有些人,本來能力很強,但就因為說話不受約束,一不小心,說話就變成漏掉我們能力的黑洞。
中國傳統文化裡對能說會道的人總是不那麼待見。反而總是喜歡那些木訥的人。所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吉人之辭寡」。
心理學裡專門研究一個問題是過度溝通的問題。對待這個問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西方認為過度溝通比溝通不足好,而東方認為,過度溝通比溝通不足更糟糕。
話要點到為止,留有餘地。讓人與人之間,距離產生美,與不同的群眾保持不同的距離是一種人際智慧。就跟與什麼樣的人講什麼樣的話,講到什麼份上是一樣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有時還是需要隔著一段似有如無的距離,去互相品位,互相欣賞。有時候有了距離,生了想念,美會被放大,醜才會被縮小。
總要給人留點空間,去存放人家對你的那點憧憬和幻想,有了期待才會有動力。無論是友人還是戀人,點到為止,互留空間,才是領導者的距離之美。
做好牧師第四要極其的自律。領導者的自律是個常識性也是經常探討的問題。我講的自律主要論及五個不,即不自私、不固執、不懶惰、不怕苦、不輕言放棄。關於「五個不」,由於篇幅有限我這裡不做具體的展開,只做簡單的定義。
不自私指約束自己的私心,處處以組織利益為重;在言談舉止上能有大局觀,能以群眾利益為重。
不固執指的是不主觀,不固執自己的意見,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能先懸掛自己的意見,靜心換位思考別人的意見。
一個主觀的人,在沒有聽人的意見之先,已經先有意見在;聽了人的意見之後,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主觀的人很難學習新的東西,其根本原因是思想老化,心態封閉,缺乏自我批判精神與自我思想的更新能力,落入思想熵增的臼套之中。
不懶惰指勤快,勤思考,勤走動,勤奮工作,能衝鋒在前,享受在後,能身先士卒,能做出表率。
不怕苦指不怕困難,敢與自己的想安逸的天然思想做鬥爭,也敢於直面困難,經得起風吹浪打,有大無畏勇氣與藐視困難的豪邁氣概!
不輕言放棄指意志力堅韌,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清代作家蒲松齡落第後,情緒一度低落,但他落第不落志,下決心另闢蹊徑幹一番事業,他寫了一副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他終於在自己喜愛並擅長的文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留下了傳世名著《聊齋志異》。
做好牧師第五要將意義賦能給別人。常聽人說,人世間二大難,一把自己思想裝到別人腦袋裡,二是把別人口袋裡的錢裝自己口袋。而宗教卻能輕鬆做到,為什麼呢?因為宗教為人類提供了一套意義生產機制,它能夠給人和人類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意義。
這種「意義」,能夠幫助人類克服有限性,給出一套對於世界的解釋,還能夠促進人與人的溝通。而牧師就是承擔著把意義傳教給人們的責任。
領導者最高的境界也是把工作的意義,把公司存在的意義傳教給員工與客戶。公司最高的管理權是文化的管理權。好的公司一定有一股精神,這股精神表現在員工身上就是工作積極主動,自我驅動力強,表現在公司就是人人為公司著想,為客戶著想。
如果要達到員工的自驅,靠監督與管理是達不成的。領導者必須能明確回答幾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而活一生?公司為什麼而存在?工作有什麼意義?我們想要到哪裡去?我們要與什麼樣的人一起同行?
我們只有不厭其煩地教導一些基本意義性的問題,並激起員工內心深處的共鳴,選拔有同共價值觀的人同行,營造出為使命與意義而戰的組織氛圍,才能領導好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