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心一者詣其極)
2023-04-17 06:45:12 1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常春暉古人治學,常常因心無旁騖,而有諸多「痴」「醉」之舉據《北齊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信都芳以研習算術、天文為樂,嘗對人言:「算曆玄妙,機巧精微,我每一沈思,不聞雷霆之聲也」另據《東坡全集》記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曾經騎馬趕路,見路旁一古碑為晉朝著名書法家索靖所題,旋即下馬觀看,許久才捨得離去走離不遠,又折返回來,繼續下馬觀察,「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二人用心之專,由此可見一斑,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者:常春暉
古人治學,常常因心無旁騖,而有諸多「痴」「醉」之舉。據《北齊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信都芳以研習算術、天文為樂,嘗對人言:「算曆玄妙,機巧精微,我每一沈思,不聞雷霆之聲也。」另據《東坡全集》記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曾經騎馬趕路,見路旁一古碑為晉朝著名書法家索靖所題,旋即下馬觀看,許久才捨得離去。走離不遠,又折返回來,繼續下馬觀察,「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二人用心之專,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痴」「醉」之舉,並非愚鈍笨拙,實為用心專注,不顧其餘,如痴如醉罷了。古往今來,大凡有所成就者,都絕不可能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之輩,大多是用心專一、篤志前行之士。緣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春華秋實,這些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清朝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云:「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詣極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詣極者,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其言,闡述的也是「時間精力在哪裡,成就收穫就在哪裡」的道理。
「守少則固,力專則強。」用心一者,寡慾靜心,方可沉潛於事。《莊子·達生》記載有一則「粘蟬」的故事,孔子在路上見到林中有老人以竹竿粘蟬,技藝嫻熟令人嘆為觀止。孔子詢問其中的門道,老者說自己在捕蟬時站得像樹樁一樣,視拿著竹竿的手臂為枯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此之可謂用心於一時。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廬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藥工等為師傅,考古證今,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方完成鴻篇巨製《本草綱目》。此之可謂用心於一世。
用心一時也好,用心一世也罷,考驗的都是鑽研的功夫、堅韌的定力。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鋒」、「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23年如一日,從壯年走到暮年,建成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硬是憑藉一股子專注的勁頭,將樸素的想法變成國之重器。「守島衛士」王繼才,在遠離大陸的開山島上,堅守著「直到守不動的那一天」的上島誓言,32年、11600多個日日夜夜,讓五星紅旗每天冉冉升起,直至生命最後一刻。毋庸置疑,他們都是用心專一、事有所成的典範。
反之,「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面對世間林林總總的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有的人一味求權勢、慕虛名,卻對業務提升淺嘗輒止,不願深鑽細研、不願勞心費力;有的人雖然時常感受到「本領恐慌」的壓力,常立志卻無恆志,學也學了,屢「掘井」卻從未「及泉」;更有甚者,片面求速成、速效,在學問、業務上抄襲剽竊、弄虛作假,最終毀了自己的名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也分別對應了「苦索」「懸想」「頓悟」三個階段。無論治學抑或立業,絕無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之理,必當專心篤志、久久為功,多下一些「痴」「醉」功夫,方可積跬步而至千裡,從量變達到質變。
「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讓我們多一些專心致志,少一些心浮氣躁;多一些持之以恆,少一些朝三暮四;多一些善始善終,少一些虎頭蛇尾。(常春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