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集中供地首日地塊總攬億元(土地市場年末加推)
2023-04-18 00:57:22
第二批集中供地首日地塊總攬億元?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張敏 實習生 胡暄悅 北京報導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第二批集中供地首日地塊總攬億元?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第二批集中供地首日地塊總攬億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張敏 實習生 胡暄悅 北京報導
截至10月19日,全國22個重點城市中已有15城完成了今年的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總體來看,今年土地市場交易平穩,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重點城市的交易熱度相對較高。
但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部分城市增加了集中供地的頻次。今後幾個月,還將有多個城市啟動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從而在今年第四季度帶來一波較為密集的供應。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長沙、蘇州、北京、南京、無錫、徐州等6個城市發布了今年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公告。按照計劃,還將有一批城市也於近期啟動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從已經公布的信息來看,多數城市的推地數量不少,質量也較為上乘。
新一批土地的入市,將給年末的土地市場帶來更多選擇。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種誠意能否轉化為市場的良好反響?
「加推」的邏輯
針對22個熱點城市的集中供地政策,出臺於2021年初。按照自然資源部的要求,重點城市將改變原有的分散式供地模式,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原則上發布出讓公告全年不得超過3次。自然資源部還要求重點城市增加住宅用地供應,充分披露住宅用地供應信息。
此舉的目的在於,減少土地公開出讓過程中關聯信息不充分所帶來的對市場預期的影響,糾正信息披露的隨意性、碎片化、不確定等不規範問題,防止市場主體由於不掌握重要關聯信息帶來的競爭。
2021年,22城均完成了三個批次的集中供地。受各種內外因素影響,當年第二和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的熱度有所下降。
2022年初,青島、成都、濟南、蘇州、重慶和武漢等城市明確提出,2022年集中供地將分為四批次進行,並公布了各批次土地供應的大致時間節點。6月,北京也提出,「上半年完成第二批商品住宅用地集中供應,下半年再完成兩批供地。」
按照計劃,今年集中供地批次最多的城市是武漢。9月,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文稱,計劃在9月、10月、11月繼續安排3個批次的集中供地,這也將是今年武漢的第四、五、六批次集中供地。
武漢市的官方文件稱,加推土地的目的,是「嚴格落實土地供應年度計劃執行要求」。按照計劃,今年武漢將供應建設用地71079畝,約合473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約合1007萬平方米。但在完成三輪集中供地後,武漢市距離年度供地目標仍有一定的缺口。
為此,武漢在文件中要求,加快徵收拆遷,確保應拆盡拆,應供盡供;加緊申報完善供地前期手續;加大招商引資,確保項目順利落地。
北京增加一輪集中供地,是按照《北京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方案》的要求做出的。這也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此舉是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其他城市大多未公布增加集中供地頻次的原因,中指研究院土地事業部負責人張凱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加推一輪集中供地,一方面通過分散土地供應時間上的集中度,為房企降低短期內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增加一輪供地,可以在現階段有效補充土地財政收入。
供應端繼續顯「誠意」
截至10月中旬,多數重點城市已完成今年的前三輪集中供地。為促進成交,不少城市釋放了足夠的誠意。一方面,推出的土地質量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出讓條件也趨於友好。
比如,在第三輪集中供地中,北京適當調低了部分地塊的樓面地價,從而給予企業更大的利潤空間;南京在第三輪集中供地中,罕見地取消了所有地塊的毛坯銷售限價,同樣被認為是讓利行為。
但在需求端,由於熱情並未完全恢復,整體交易較為平穩。除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少數城市外,其餘城市並無太多亮點。
從已經發布第四批次土地出讓公告的城市來看,除南京僅推出4宗地塊外,北京、無錫、長沙等五城市推地的數量均不少,質量也較為上乘。
這種誠意能否轉化為市場的良好反響?
北京某大型房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整個行業的流動性仍未根本改善,加之市場銷售回暖的趨勢並未真正確立,使得企業即使有意向,出手也會十分謹慎。
他指出,總體來看,國央企尚有一定的補倉需求,但民營房企的積極性仍然不高。尤其是接近年末,這批土地不僅難以形成本年度的銷售業績,還有可能成為一筆支出的負擔。企業出於財務報表的考慮,很難貿然做出大筆支出。
張凱也表示,截至目前,土拍熱度較高的地塊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以及存在限價倒掛的區域,其根本原因也是房企對其去化速度有信心。他認為,土地市場的信心與項目入市後預期的銷售表現息息相關,只有當房地產市場熱度有明顯改善之後,土地市場的信心才能夠全面恢復。
張凱預計,第四批次土拍或仍將延續低溫態勢。
但上述受訪者均認為,若供應端持續釋放誠意,企業的信心也將逐漸積累,並有望在適當的時候轉化為行動。
還有不少從業者關心,集中供地批次增多,是否意味著分散式供地有望回歸主流?對此,受訪者普遍認為,目前尚不能確認這一趨勢。作為一項新的土地供應機制,不排除集中供地制度繼續優化的可能,但具體仍需觀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